佳节遥忆面灯香
作者: 陈黎珍元宵佳节,街头灯火辉煌,而我却想起了姥姥那盏温暖的面灯。
记得儿时,元宵节一早,姥姥便将豆面与白面倒入大红盆里,徐徐加入盐水。案板旁边放着早已洗净的红高粱,还有做面灯专用的剪刀、梳子。姥姥双手灵巧,揉搓间面团变得愈发光滑、细腻,然后再拽成一个个小剂子,搓成上粗下细的长条,粗的一头捏出一个“小碗”,在“碗口”捏出十二个花边;细的一头用剪刀“咔咔”剪出一对长长的“耳朵”,在“身体”两侧“嚯嚯”裁出四条“腿”,一个兔子造型就做好了。她往往顾不上休息,一口气再捏出栩栩如生的小狗灯、小鱼灯,摆放在一个高粱莛子纳成的大盖帘上。姥姥看我好奇就让我帮忙,我认真地给“小兔子”按上红高粱“眼睛”,再用梳子细细压上小花纹,每做好一个,心里就涌起一丝雀跃,仿佛已经看到了它们活蹦乱跳的模样。我问姥姥,为啥每年都要费劲做这个,她笑眯眯地说:“灯就是‘登’啊,正月十五蒸面灯,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你们学习更上一层楼!”就这样,姥姥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待面灯蒸熟后,姥姥小心翼翼地插上亲自纺的白棉线作灯芯,再倒上满满的棉油。点燃后,先放到我们小孩子眼前照一照,念叨着:“棉花灯,照照眼,三年不害眼。”我们就嘻嘻哈哈地笑起来,感觉太好玩了。姥姥再虔诚地端着油灯,把屋内的角落也都仔仔细细地照一照,说这样可以消灾驱病,保一家人平安。
我们姐弟几个像跟屁虫一样跟在姥姥身后,从屋里跟到院子。只见姥姥把小鱼面灯摆放在粮仓上,祈祷着“年年有余”;把小狗面灯摆放在大门口,让它“看护”好庭院。我学着姥姥的姿势,郑重其事地把兔子面灯摆放在兔子圈门前,姥姥念念有词:“兔子兴旺,兔毛卖个好价钱,这样学费就不发愁喽。”姥姥点燃的灯光虽然微弱,但却照亮了房间与庭院,摇曳生姿,温和而沉静。那一刻,我的心被温暖填满,踏实而安心。
点完面灯,我们就跟着大人们出去看烟花了。玩累了回到院子时,面灯大多已油尽灯灭,姥姥就带领我们把面灯收拢在一起。那些面灯的四周已被烤成金黄色,表皮酥脆,像一朵朵盛开的小黄花。我抓起面灯,掰开就要吃,姥姥赶紧制止我:“这灰可不能吃,我得给你去掉。”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拨掉灯灰,乐呵呵地递给了我。
那时,我们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听着不远处噼里啪啦的烟花声,一边围着姥姥品味咸香、酥脆的面灯,感觉特别幸福。回头间,姥姥见兔子圈前的灯还燃烧着,就高兴地说:“你们瞧,兔子灯还亮着呢!咱们今年一定会更加兴旺的!你们知道吗?月亮上面住着一个仙女,她就养了一只玉兔呢!”说着就指向月亮,给我们讲起了故事,她那慈祥的笑容在月光下更加柔和,我们欢快的笑声在月光下飘得很远很远。
如今,童年的记忆已经远去,姥姥也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每天奔波在工作与家庭中的我慢慢明白了姥姥的心思——她深知人世艰难,于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知道,在黑暗中依然能看到光明,只要眼中有光,再困苦的日子也能嚼出香甜;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是啊,一盏盏明亮的面灯就是心头的一个个希望啊!每当我抬头望月,那盏面灯的光芒便在我心中闪烁,指引着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