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糯米香
作者: 李晓艳
糯米性温,具有滋补之功,可做面食、糕点,亦可酿酒。北方因冷寒期长,光照也长,糯米颗粒更加饱满,蒸煮后也更清香、软糯,让人入口难忘。于我而言,糯米除了其味道令人惦记,更是年轮里充满仪式感的美好回忆。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期,米和水饺一样,只在年节时才出现在饭桌上。糯米更是珍贵,普通的节日是吃不到的,只在新年、元宵节、端午节这种隆重的节日里才可大饱口福,为节日增添一些仪式感。
儿时,每到新年前母亲就早早粉了糯米面,用来包粘豆包和粘火烧。制作粘豆包时,先将糯米面烫发好,揉成小面团,再包入红豆沙,底部裹上苏子叶,入锅清蒸。出锅的粘豆包在苏子叶的包裹下香气四溢、晶莹剔透,如艺术品般,让人又馋又舍不得吃。制作粘火烧时,需将面团揉得更软、更小,包上豆馅做成小饼,然后烙成金黄色,最后在上下各包一片苏子叶。
滚元宵是元宵节的重头戏,这场景我见过无数次了。将猪油、面粉、白糖、芝麻、碎花生、松仁炒熟,加青红丝调成馅后制成丸,放入铺着糯米粉的簸箕中左右摇动,馅丸在来回滚动间便裹满了糯米粉。煮元宵时,家乡的习俗是放到加了干桂花的清汤里,煮到能透过皮儿看到里面的馅儿为止。每次煮完后我们都抢着吃,那软糯、香甜的味道令人难以忘怀。
“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苎丝韬。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这是清朝乾隆时期六部侍郎、文学家谢墉的一首诗,写的正是端午节吃的粽子。包粽子时也会用到糯米,这项传统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制作前需先将糯米浸泡几日,让其吃透水,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大枣、干果或肉馅,用箬叶包裹、马笠捆扎,入锅后用慢火蒸煮。在我的家乡,出锅后的粽子要先过凉水再吃,据说这样口感更好。剥开粽叶后,只见糯米润泽如白玉,入口松软、柔滑,令唇齿留香。如果加蜜糖蘸食,更是人间美味,令人贪恋。
糯米还可用来酿造糯米酒。听说客家人酿糯米酒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会说很多吉利话,先用糯米饭敬奉先祖,然后再配上黄芪、杞子、当归入坛发酵个把月。待听到坛内“扑扑”作响,如精灵欢歌,就算酿好了,开坛时酒香四溢。
作为老百姓餐桌上、酒缸中、年节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糯米历经千百年,早已超脱了粮食的浅层含义,成为中国传统民俗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试想一下,如果世间没有糯米,我们将会失去多少美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