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内蒙古引以为傲的美味
作者: 钱振红
烧麦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面食,有稍麦、捎卖、肖米、烧梅、开口馒头、鬼蓬头等别称。虽同为带馅食品,但烧卖和包子、饺子不同,它是开口的。
关于烧麦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宴请大臣时,厨师误将包子做成开口形状,忽必烈品尝后觉得味道不错,于是当场赐名“烧卖勒”。
虽然这一传说不足为信,但是烧麦最先出自元朝宫廷是没错的。在14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上,便有元大都出售烧麦的记载,称其:“皮薄肉实肉切碎,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烧)麦。”到了明朝,烧麦的做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据《明宫史》记载,宫中厨师做烧麦时在馅中加入了糯米,其口感更加滑爽、细腻,也更加符合南方人的口味,自此,糯米烧麦开始在南方地区流传。清代,关于烧麦的记载多了起来,甚至乾隆皇帝也在诗中提到:“捎卖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里的“捎卖”便指“烧麦”,可见,那时烧麦已经成为一种人气很高的食物。
现如今,全国各地均有烧麦,更是内蒙古引以为傲的一种美味,可作为家常便饭食用,亦可用来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宾。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内蒙古烧麦的做法。
揉面:将适量面粉倒于盆中,分两次加水,先加60%,将面搅拌成雪花状,再加入剩下的40%,然后开始揉面,直至揉成光滑的面团。
醒面:将和好的面团装在密闭容器里静置一段时间,通过醒面,水分可以均匀渗透,更易于加工烧麦皮。
擀皮:将醒好的面团切成几大条,再一一揪成若干直径为2—3厘米的剂子,然后在案板上铺少许薄面,将剂子擀压成直径为10厘米的圆面皮。每10个面皮摞在一起,为1组,将其压出荷叶形花边,这便是烧卖皮。
制馅:内蒙古烧麦的馅以当地草原羔羊肉为主,先将肉切成小丁,再配以大葱、生姜、盐、五香粉、植物油、水、味精,充分搅匀即可。
包制:一手托皮,一手用筷子或勺子等工具将拌好的馅挑入皮内,然后将皮四周拢起,拢成花朵状,“花心”部分开放。
熟制:烧麦可以蒸熟,也可以煎熟,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很美味,咬上一口,香味立即弥漫开来,让人胃口大开。
烧麦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吃,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在内蒙古,来一笼热腾腾的烧麦,再配上一壶砖茶,三五好友便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那惬意劲儿甭提多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