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泰和喝早酒去
作者: 康美权
“走,喝早酒去!”但凡去过泰和的人,一定会被朋友热情地邀请去喝早酒。早酒?对,你没听错,就是早酒!
很多人只听过品早茶、吃早点,怎么在泰和还喝早酒呢?其实,泰和人爱喝早酒并不是因为嗜酒,而是源于热情好客,源于酒有特色,源于菜品美味。
由来已久的习俗
泰和早酒最早发源于农耕时代。每年夏秋季节一到,在连轴转的劳动里,农人们便会趁着清晨凉爽早早下地干活。他们经常要忙到上午九十点钟才会回家吃早饭。有句话说得好:“早上冲一冲,一天都威风。”所以,在泰和农村,早饭是很重要的一餐。不管是谁家,都会准备几个好菜,喝上几碗自酿水酒活活血、解解乏。久而久之,农村就有了喝“早酒”的习惯。然而,泰和早酒能从农村推广到城市,并被城里人津津乐道、趋之若鹜,却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
早酒成为泰和人的饮食骄傲,首先得感谢农贸市场的商贩,尤其是屠夫,因为他们的早餐就是“杀猪饭”。“庖丁解牛”的典故告诉我们,这些剥牛杀猪的屠夫很会享受,他们清楚猪、牛身上哪个部位是精华,而这些精华是不会轻易出售的,猪背筋和牛背筋就是如此。用利刀割下背脊肉上介于瘦肉和肥肉之间的薄薄一片,用青椒爆炒最是好吃,既无肥肉的油腻,又无瘦肉的粗纤维,还夹杂着韧性的嚼劲。“篦梳骨汤”亦是如此,专剔猪的颈脖和脊背相连处的一排骨肉用来煲汤,因为这段骨头像梳子一样排列,所以被叫“篦梳骨”,又因为这段骨肉活动量大,两端有很多嫩骨,每头猪的篦梳骨也就只能煲一锅汤,所以比排骨煲汤更胜一筹,汤味甘甜。喝酒之前来上一碗“篦梳骨汤”,咯吱咯吱地嚼着嫩骨一并吞下,那滋味无法言表。
在泰和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做主厨的人,而每个村子也几乎会产生一两个“大厨”,即村里公认菜炒得好的村民。但凡能够炒得一手好菜,这个人在村里的地位就很高,村民们每逢婚丧嫁娶,都会争相邀请“大厨”掌勺。可是这种“大厨”也不是天天有活干,因为除了白事时间不确定外,结婚、升学、乔迁等红喜事时间相对集中,一般多在各种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前居多。这样一来,节假日以外就有很长的空闲时间。起初,那些屠夫都是自己在市场边上架起一口小锅炒菜,后来,有些“大厨”发现屠夫早上既要卖肉又要做“杀猪饭”,忙不开,便抓住这个商机,在农贸市场上开起来料加工店,并销售各种水酒,所以有人就称这种加工店为“早酒店”。
除了市场上的屠夫、商贩拿着自己卖的食材到店里加工,一些市民发现这种“早酒店”加工的菜品好吃,也喜欢买些食材来加工。店主按照菜品分量收取5—10元的加工费。“早酒店”加工的菜品有土鸡土鸭、猪肉牛肉,甲鱼草鱼、泥鳅黄鳝,土里种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总之,只要是市场上卖的、农民们种养的,都是加工的好食材。这种食材越新鲜越美味,越绿色越安全。在各个早酒店里,有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沙鳖子、炒牛背筋、猪肝粉肠瘦肉汤、爆炒心血管、爆炒牛肉等。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菜,都充分体现出爽滑脆嫩,略带嚼劲,有质感又有观感,尤其是适合大众化的口味,具有鲜香可口、咸淡适中,越吃越有味、越吃越带劲的特点。
久而久之,“泰和早酒”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受到乡下农民的欢迎,就连城镇居民也颇为喜爱。每天早上7点开始,不管是农村圩镇,还是县城街道,早酒店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酒菜飘香。
独具特色的美酒
在早酒店就餐,除了上面说的食材新鲜、味道纯美外,最具特色的当然是酒了。
自古就是水陆通衢富庶之地的泰和,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鱼米之乡自然有酿酒传统。庐陵古郡泰和县的先民来自全国各地,在中国历史上几次战乱的人口大迁徙中,不断有来自南京、北京、山东、湖南、湖北等地的世家大族来此定居。抗战时期,泰和这个鱼米之乡又敞开胸怀接纳了广东省几万之众的难民。所以,泰和人的性格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精细,这在泰和早酒的饮食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庐陵古郡、礼仪之邦特有的热情好客的传统,是浸在每个泰和人骨子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桌上摆满菜,碗里盛满酒,泰和人对酒从不吝啬。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泰和的农民几乎家家都会酿米酒。说起泰和的早酒,大家最爱喝的还是乡下的米酒。用糯米酿制的米酒在泰和不同的乡镇有着不同的称呼,有叫水酒的,有曰冬酒的,也有称云腊八酒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桥头镇的腊八酒、南溪乡的封缸酒以及澄江镇的老冬酒。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酿酒有什么特殊的技艺,而是因为他们会存酒。每年冬天一到,这些地方的村民就会把酿制好的米酒封坛深埋于山洞或地窖中,让新酿的水酒在时间的等待中发酵,转变成像葡萄酒一样酱红色的冬酒,待到来年再开坛招待客人。这酒越存越香,乡民们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后辈的殷切期盼藏在心中,和这些封坛的美酒一起静静地等待。等到儿女金榜题名或婚嫁迎娶之时,便拿出珍藏多年的冬酒开坛庆贺。饮着这种纯美、甘甜的冬酒,就像是喝了天上的琼浆玉液,无比幸福,无比醉人。
改革开放后,富足起来的当地人开始注重吃得好,当地美食、厨师逐渐扬名在外。每遇朋友相聚或是亲人相见时,泰和人就无比开怀,也一定要招呼喝上一顿早酒。这种用时间堆积起来的老冬酒虽然带着淡淡的甜味,但黏稠度高,几杯下肚就会感觉胃胀腹饱,不胜酒力的人很容易醉。于是,喜欢喝早酒的人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以本地的老冬酒和啤酒按一定比例调和成“啤冬”,或1:3,或1:2,个性搭配,随意组合。鲜爽的啤酒混合着醇厚的冬酒,陈香、粮香、醇香混合在一起,立即香气扑鼻,而后一饮而尽,绵甜、厚重、柔顺,舒适、自然、优雅,无不让人豪饮着、痴迷着、热烈着。这样的早酒喝个十几二十碗都不觉得醉,难怪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矩——24杯起步。
推杯换盏间,大家感受着《水浒传》中如英雄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酣畅。几碗下去,主人和客人渐入佳境,情感进一步加深,这可真是“一壶早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泰和早酒就这样成为了当地人的必需品,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释放了自己,看清了生活,激活了情谊,拥有了力量。因此,在泰和早酒店里,每天都是笑声不断,热闹非凡,大家一起喝着泰和的早酒,畅谈着人生与友情,交流着思想和工作,泰和人交友的豪气和义气便在这早酒中升华、沉淀。这就是生活的味道、生命的味道。
振兴乡村的产业
随着泰和早酒的闻名,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纷纷涌入泰和,品尝早酒风味,早酒也成为了泰和乡村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赣江边的渔民把打来的各种河鱼送到市场上,山区的林农把采摘的野生蘑菇、竹笋、各种野味等山货送进城里,菜农的新鲜时令蔬菜都在泰和农贸市场汇集,不仅成就了搭配泰和早酒的丰盛美餐,也让自己的钱包越来越鼓。
现如今,泰和的早酒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不少乡镇的菜品成为了早酒店的特色菜。比如,禾市镇的沙鳖子,桥头镇的豆腐、香菇、山野菜,沙村镇的肚包狗、牛血,苑前镇的牛骨牛杂汤,螺溪镇的红烧牛排、牛脚、牛尾巴,沿溪镇的赣江河鱼混搭,南溪乡的红烧乌鸡……这些农家菜成了泰和人甚至外地游客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和乡镇名片。有的人还把“早酒名肴”引入宾馆饭店,甚至别出心裁地为早酒菜取了如“猪三杰”“牛三宝”“干锅鸡”这样文雅的菜名。
客似云来,不仅带旺了集贸市场摊主的生意,还带活了当地村民的种养、酿酒和旅游产业。据介绍,随着早酒产业的兴起,当地的猪、牛、羊、鱼、乌鸡养殖户逐年增多,仅泰和乌鸡的饲养量就达到850万羽,年出栏量达到640万羽,产值突破50亿元。澄江、沙村、禾市、马市、螺溪、桥头、南溪等多个乡镇酿造的冬酒销量大幅提升,泰和各地不少民宿、生态旅游项目也加速推进。目前,泰和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酿酒、餐饮、养殖和旅游产业进行扶持,有效保障了早酒上游产业高品质稳定供给,把早酒美食文化做成了富民兴业的金字招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到泰和喝顿早酒,早已成为外地人对泰和的美好向往,更是身在异乡的游子思念亲人时一抹最难以忘怀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