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

作者: 陈思宇 李明 丛俊日 刘思彤

创新创业教育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融入研究0

新形势下,食品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本文首先深入剖析了二者融合的核心要素,然后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搭建、师资建设等维度进行了系统探究,以期为培养契合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的食品专业人才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助力食品行业在新时代浪潮中稳健前行。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产业革新驱动人才需求转变

当今,食品行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健康理念的风靡下,低糖、低脂、高营养新品迭出,智能技术全方位渗透生产流程,重塑着产业格局。在此背景下,创新成为企业立足的关键,进而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思维不可或缺,有助于突破陈规,挖掘独特原料、革新工艺;跨学科知识是基石,只有融合生物、化学、信息工程等多领域的智慧,方能攻克技术瓶颈,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精准捕捉消费者偏好,把握潮流趋势,并确保创新成果契合市场且能够被高效转化为商业价值。为了培养出这类人才,在食品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必不可少,有利于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推动行业持续进步。

(二)教育使命引领融合发展路径

食品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精专深研、技艺精湛的行业栋梁,为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品质筑牢人才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食品专业教育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创业素养,赋予学生突破陈规、勇担风险、开创事业的能力,进而实现人才的全方位发展,厚植就业创业的实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1.梳理食品课程体系,探寻双创契合点。首先,教师应系统梳理食品专业课程架构,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基础课构建知识根基,专业课聚焦核心技能,选修课拓展多元视野。通过梳理各课程的知识传授脉络与技能培养路径,可以绘制出可视化的课程全景图,直观地展现课程间的逻辑关联与层级架构,明确各课程在整体体系中的坐标与相互作用,为后续的剖析与优化筑牢基础。其次,教师应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双创元素,并以多维视角对其进行审视。在食品科学课程中,探寻是否有对前沿食品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在食品质量管理课程中,考量有无对创新型食品企业质量管控模式的探讨。通过与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对比,精准锁定课程与双创教育的契合点,力求使课程成为孕育双创思维与能力的温床。最后,教师应以创新性与创业启发性为标尺,深刻反思实践教学环节。例如,食品实验课程是否墨守成规,是否引入新兴技术与理念开展探索性实验;实习安排是否局限于传统生产岗位,是否忽略了食品创业企业的多元实践场景。此外,应剖析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局限性,识别其在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短板,从而锚定课程体系优化升级的靶向区域,为打造双创型实践教学新生态提供方向。

2.设计双创课程模块,嵌入专业体系。在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的开发上,可以引入前沿创新理论与案例,如在食品研发中应用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创新方法、开展创意工作坊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构建创业基础与实务课程时,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分享经验,并进行创业沙盘模拟训练,以夯实学生的创业根基。在定制食品行业创业特色课程方面,可以依据食品细分领域的创业特点设计专属课程内容,并从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同时根据知识递进规律将这些课程模块有机嵌入食品专业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3.运用多元教学策略,推动课程融合。首先,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设立“校园健康零食开发”项目,让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包括原料筛选、产品配方设计、成本控制与市场预估,以充分调用食品科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整合,提升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其次,深度优化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选取百年品牌创新与市场拓展案例,对其早期的独特配方进行研究,并对其为顺应时代潮流推出的低糖、多元口味产品和极具创意的广告营销活动进行全方位剖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品牌定位、消费者需求洞察与持续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汲取宝贵的商业智慧与创新灵感。最后,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学校可以与知名食品企业合作,由企业选派资深研发人员、营销高管作为导师,为学生带来真实的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行业的实际运作流程,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有效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实现课程之间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

(二)实践平台的搭建与运营

1.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双创实践基地。首先,开设食品创新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引入先进的食品检测仪器、食品加工小型设备等,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应整合校内食品科研项目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前沿研究的机会,促进知识转化。其次,搭建校内食品创业孵化中心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设立项目评审委员会、创业指导团队等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入驻、孵化、毕业等流程,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咨询等支持。最后,发挥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团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以锻炼社团成员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2.拓展校外合作机会,达成协同育人目标。首先,与食品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学校可以与烘焙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产品制作环节、新品研发与市场调研等,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企业也能够获得新鲜的创意与潜在的人才储备,实现互利共赢。其次,开发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潜力。高校可与专业食品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共享科研设施与数据资源。在联合科研项目中,学生可以接触到顶尖的科研技术与前沿的创新理念,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为未来的创业实践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最后,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学校应密切关注关于促进校企合作、鼓励创新创业的地方政策,积极申报政府设立的合作项目专项基金,参与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在政府的帮助下,与更多的食品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育人渠道,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3.管理实践项目,推动成果转化落地。首先,学校应精心构建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申报、评审与资助体系,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制定明确的申报标准与流程,并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严格评审,依据项目质量与潜力划分资助等级,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其次,应健全项目实施的指导与监控机制,为每个项目配备导师团队,定期开展项目汇报会,并建立监控指标体系,实时跟踪项目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探寻实践成果商业转化路径并分析成功案例,为学生的项目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借鉴,实现价值升华。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1.调查师资现状,明确面临挑战。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食品专业教师进行调研,涵盖所学专业、研究领域及学术成果等方面,精准评估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运用及课程设计能力。比如,在教学理念维度,对比传统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理念的差异,剖析教师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等方面的理念偏差;在实践经验层面,考量教师有无企业挂职、参与创业项目或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经历,分析其与双创教育所需的实践经验之间的差距。此外,还应探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因素,从而清晰、精准地把握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

2.拓展提升路径,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应依据教师的专业特长与教学需求,针对性地安排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课程,涵盖创新方法学、创业项目管理等领域;积极推荐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使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与先进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视野;与知名食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参与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使教师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取行业最新资讯与实际案例,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元素。此外,学校应整合食品专业不同方向的教师资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教学。学校还应鼓励团队成员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以科研促教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3.构建激励体系,完善考核机制。除了常规的绩效奖励,激励政策还应包括专项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奖金,对在课程创新设计、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成功孵化创业项目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打造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传统的教学评估指标,如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还需着重考察教师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项目指导方面,应考核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深度和广度,包括项目策划、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等。通过这种全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精准衡量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贡献,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为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综上,本文深入探究了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及师资队伍,可以为培养创新人才筑牢基石,驱动食品行业创新升级。展望未来,各高校应持续优化协同育人机制、紧跟行业前沿、强化国际交流,不断为食品领域输送卓越的创新人才,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课题项目:2023年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以s学院为例”(JY2023042)。

作者简介:陈思宇(1993—),女,汉族,吉林通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丛俊日(1991—),男,满族,吉林通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就业服务。

刘思彤(2005—),女,汉族,吉林白山人,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通信作者:李明(1979—),男,汉族,吉林通化人,高级实验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