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大健康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创新路径
作者: 陈晓香 卢晓燕
当前,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对于培养大健康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早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立足五育融合视角,深入探讨了大健康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推动大健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内容
(一)中药材种植与管理
中药材种植与管理的实践教学旨在深化学生对中药材生长环境、生理特性及药效成分的理解,通过实地考察和参与种植过程,使学生掌握中药材的生长周期、土壤选择、播种密度、灌溉需求、中药材采后处理、储存和运输等相关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并牢牢树立保障药材质量的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滴灌、土壤改良剂、生物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以及物联网传感器和数据分析软件等先进的农业管理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中药采收与养护
在中药材采收与养护阶段,确定采收时间需基于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和药效成分的最佳含量时期,如多数根类药材应在秋季落叶后至次年春季发芽前采收,以确保有效成分积累最大化。在加工方法方面,教师应让学生采用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现代技术,替代传统的晒干、阴干方式,这样有助于保持药材的色、香、味及药效成分。在贮藏与养护方面,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恒温恒湿的储存环境,采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药材质量,并适当采取密封、除湿等措施,且要定期进行质量检测。
(三)药膳制作
在药膳制作方面,教师可以结合中医的药膳理论体系和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性提出以下制作方法:遵循“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适量进补;在制作过程中避免药材与食材相克、相冲,确保药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烹饪方法上采用低温慢煮、真空烹饪等现代工艺,以保留药材和食材的营养成分及药效成分;充分考虑现代人的便捷性和适应性需求,开发即食药膳包、药膳粉等便捷产品。
(四)中药文创产品设计
在探讨中药文创产品设计时,教师应以创新设计理念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运用五行八卦、动植物、人体经络等元素,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展现中医药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特色。在材料与工艺方面,应采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天然材料,如木材、陶瓷,并结合激光雕刻、3D打印等现代技术,打造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产品。在功能与形态的融合方面,产品需在视觉吸引与实用功能之间加以取舍,如设计具有保健功能的茶具、香薰器等,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在市场定位与品牌建设方面,产品需紧密贴合市场需求,通过故事化的品牌传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创新路径探讨
(一)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优化课程设置需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通过开发跨学科课程,将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融入专业学习中。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教师需全面分析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点,设计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课程,如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中的“中医药膳学”。同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实习实训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评价机制方面,教师需建立符合劳动教育目标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劳动技能和学习态度,通过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
(二)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探索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确保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活动设计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服务、企业实习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要多开展跨学科项目,结合多领域知识,如工程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为其提供专业指导、资源链接和实践机会。高校也需优化资源整合,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全面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加强师资专业培训,通过定期举行继续教育和研讨会,确保教师掌握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包括专业型和特聘型师资,同时鼓励跨学科合作,形成多元化教学团队,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完善的考评体系和奖励政策,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视野。
三、实施途径与评价
(一)实施途径
在将劳动教育实践融入大健康类专业教学的实施途径中,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团队主张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实训模拟,尤其注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劳动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提升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将主题活动与志愿服务融合,开展环保清洁、社区服务等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还能使其在志愿服务中学习劳动的价值,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此外,还可以将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社会调研等活动提升职业技能,深刻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
(二)项目评价
在制定项目评价细则时,教学团队遵循严谨性和专业性原则,确保评价体系全面且客观,涵盖了劳动态度、技能掌握、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等多个维度。劳动态度评价主要观察学生的积极性、责任感、主动性以及热情程度;技能掌握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技能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合作精神及其对团队目标的贡献;创新精神评价着重考量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实践情况。评价过程应结合量化和定性方法,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综合表现。
四、未来改进方向
一是开发跨学科课程。教师应开发更多的跨学科课程,如药学专业可融合生物技术、药理学和临床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药物作用机制并掌握相关应用技能。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讲授法、案例分析、实验模拟与实地考察等方式,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模拟医疗环境,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三是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与医疗机构、研究所、企业等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和研究的机会,使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四是持续更新课程内容。教师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课程内容加以调整、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五是改革评价方式。教师需构建多元化评价反馈机制,建立质量监测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个性化评价,全面监测学生的劳动表现。
综上,五育融合视角下对健康类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进行创新研究,能够为我国的大健康产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活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
基金项目: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大健康类专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探索”(Z12922202402)。
作者简介:陈晓香(1981—),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卢晓燕(1979—),女,汉族,安徽滁州人,主管药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医养生、药膳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