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饮食模式对中职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 徐旭萍
素食饮食是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不食用或很少食用肉类、禽类、鱼类等动物性食物的饮食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素食饮食模式逐渐受到了关注。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稳定对其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素食饮食模式对中职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素食饮食模式的特点与分类
(一)素食饮食模式的特点
素食饮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要来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富含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品富含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健康,还能增加饱腹感,对于控制体重具有积极作用。二是低脂。素食者通常会避免摄入动物脂肪,食物中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低,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益于心脏健康。三是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素食中的蔬菜、水果、坚果等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钾、镁等营养素,例如绿叶蔬菜富含铁和钙,虽然植物性铁和钙的吸收率相对较低,但通过合理搭配和适当加工也可以提高其吸收率。四是环保。素食饮食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相比动物性食品生产,植物性食品生产对土地、水源和能源的需求相对较低,温室气体排放较少。
(二)素食饮食模式的分类
素食饮食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全素饮食。这种模式也称“严格素食”,只食用植物性食物,完全排除任何动物性食品,包括肉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二是蛋奶素饮食。除了植物性食物,还食用蛋类和奶类及其制品,更容易满足人体对蛋白质、钙等营养素的需求。三是弹性素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偶尔食用少量肉类、鱼类或其他动物性食品。
二、素食饮食模式对中职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在当今社会,饮食模式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对中职学生来说,情绪稳定性至关重要,而素食饮食模式可能与之存在一定的关联。比如,素食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而健康的肠道可以通过分泌神经递质等方式影响情绪状态,可能使中职学生更加平静和镇定;素食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族、镁等,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缺乏这些营养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因此,搭配合理的素食饮食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素,还有助于使中职学生保持情绪稳定。
(一)营养摄入与情绪稳定性
1.蛋白质与情绪。在素食饮食中,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豆类、坚果、谷物等植物性食物,植物蛋白的消化吸收与动物性蛋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当蛋白质摄入不足,就可能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例如,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其合成需要足够的色氨酸作为前体物质,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往往含有一定量的色氨酸。如果中职学生因素食饮食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会影响血清素的合成,进而影响情绪稳定性,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铁元素与情绪。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主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低。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较大,长期进行素食饮食,可能会出现铁缺乏的情况,导致贫血,使身体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大脑对氧气的需求尤为敏感,缺铁可能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学生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状态。此外,铁还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铁缺乏可能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影响情绪稳定性。
3.锌元素与情绪。锌在人体中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包括免疫系统正常运行、伤口愈合、味觉和嗅觉的维持等。素食饮食的锌含量相对较低,且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等物质会影响锌的吸收,中职学生如果锌摄入不足,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袭,而身体不适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锌缺乏还可能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引发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问题。
4.B族维生素与情绪。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它们在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素食饮食中,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发酵豆制品和藻类食物中,含量较少且不易被人体吸收。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抑郁等问题。此外,维生素B6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缺乏维生素B6也可能影响情绪稳定性。
(二)肠道健康与情绪稳定性
1.膳食纤维与情绪。素食饮食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预防便秘等肠道问题。健康的肠道环境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而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它们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途径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人体的情绪和行为。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为肠道有益菌群提供营养,促进其生长繁殖。肠道有益菌群则可以产生一些神经递质和代谢产物,如血清素、短链脂肪酸等,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状态。例如,大部分血清素是在肠道中产生,再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大脑,从而调节人的情绪和睡眠状态。
2.肠道通透性与情绪。饮食习惯不当可能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增加肠道的通透性,而素食饮食如果搭配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某些营养素匮乏,从而影响肠道黏膜的修复与更新。肠道通透性增加则会使一些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发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功能,引发情绪问题。例如,炎症因子可以刺激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影响情绪调节中枢的功能;还可以影响神经胶质细胞的活性,改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三)心理认知与情绪稳定性
1.环保意识与情绪。选择素食饮食的中职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他们认识到了素食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水资源、保护动物权益等。这种环保意识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其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参与环保活动或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素食经验,还可以拓展社交圈子,增加社交支持,进一步改善其情绪状态。
2.食物选择与情绪。素食饮食模式下,学生的食物选择相对有限,更加注重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也会更加关注食物的来源、种植方式和加工过程,选择更健康、天然的食物。这种对食物的关注和选择可以增强学生对饮食的掌控感,从而增强其安全感。然而,食物选择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压力和困扰。例如,在社交场合或外出就餐时,素食者可能会面临食物选择困难的问题,从而焦虑不安。此外,长期坚持素食饮食,可能会使人对某些食物产生渴望,而无法满足这种渴望也可能影响情绪。
三、加强素食饮食模式对中职学生情绪稳定性影响的策略
(一)优化营养教育与膳食指导
1.开展全面的营养教育。很多中职学生对素食饮食的了解较为片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营养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学生系统介绍素食饮食的特点、优势以及搭配方法,让学生明白素食者更要通过合理选择植物性食物来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例如,详细讲解不同豆类、坚果、谷物、蔬菜和水果所含的营养成分,以及如何搭配这些食物才能确保关键营养素摄入充足;介绍一些常见的素食食品加工方法,如通过浸泡、发芽等方式,提高植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吸收率。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除了选择合适的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对情绪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在学校食堂设置饮食提示牌,提醒学生注意饮食健康;组织饮食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素食美食和饮食文化,增加对素食的兴趣和热爱。
(二)关注肠道健康与心理调节
1.促进肠道健康。肠道健康与情绪稳定性密切相关,为了维护中职学生的肠道健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鼓励学生多食用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其次,适当补充益生菌,学生可以通过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豆制品等,或者补充益生菌制剂维持肠道健康。最后,减少不良饮食习惯对肠道的损害,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2.进行心理调节。素食饮食模式可能会给中职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压力和挑战,如食物选择限制、社交场合困扰等,因此进行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举办心理辅导活动,教授学生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素食饮食过程中的感受和困惑,互相支持和鼓励。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从而释放压力,改善情绪状态,并增强体质。
(三)营造支持性的环境
1.学校环境的营造。学校可以在校内营造支持素食的饮食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饮食选择和生活氛围。首先,学校食堂可以聘请专业素食厨师,根据学生的口味和需求,设计各种特色素食菜品,并设置素食专区,为素食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就餐环境。其次,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宣传展板、海报等,宣传素食饮食的好处和正确方法,强化学生对素食饮食的认识和理解。再次,学生可以组织素食美食节、烹饪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素食的魅力。最后,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素食社团或俱乐部,组织各种素食活动,为素食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2.家庭环境的支持。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的饮食选择和情绪稳定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了解其素食饮食的原因和需求,并给予支持和理解。在家中为孩子准备丰富多样的素食菜品,并与孩子共同探索健康的素食饮食方式。此外,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孩子应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和挑战。
基金项目:2024年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同饮食模式(如素食)对中职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Aq3245)。
作者简介:徐旭萍(1995—),女,汉族,江苏镇江人,助教,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