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食用菌科研沃土 助推高值化新质发展

作者: 黄家伟

深耕食用菌科研沃土   助推高值化新质发展0

我国是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的营养需求日益迫切,食用菌的健康属性被进一步挖掘,我国食用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除了初级农产品和普通食品,以食用菌为原料开发的具有高技术壁垒的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健康产品越来越多,进一步提升了食用菌的附加值,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主任康文艺教授,他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扎根食用菌领域、深耕食用菌科研沃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育人才、助推食用菌产业新质发展的故事。

组建创新团队  扎根食用菌领域

2014年,康文艺教授及其团队受邀与河南省食用菌企业一起进行产品研发,便是从那时起,他真正投入到了河南省食用菌产业中。“连续21年来,河南省食用菌的产量和产值都排在全国首位,从事食用菌行业的企业非常多。”康文艺教授说道。

2015年,康文艺教授组织申报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并于当年12月22日正式获批“河南省药食两用资源研究开发创新团队”称号,得到了100万元的资助经费。在这笔经费的支持下,康文艺教授及其团队集中精力对食用菌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康文艺教授介绍道:“以金针菇为代表,我们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授权了2个专利,获批了2项国家自然基金和1项河南省重大专项。”

“2018年,我们申报了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有幸获批,自此正式在食用菌产业立足扎根。”康文艺教授高兴地说道。多年来,研发中心始终以项目为牵引,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围绕金针菇的开发,康文艺教授团队已经开发了4款产品,其中3款已经上市。此外,在食用菌开发过程中,康文艺教授团队还创建了一套食用菌功能食品研发技术体系,打通了食用菌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路径,大幅提升了食用菌功能食品的研发效率。

提出“双效路径” 深耕食用菌科研沃土

河南省拥有巨大的食用菌原料资源,是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大省。“目前河南省有几个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区域,如南阳市西峡县、三门峡市等地已经形成了香菇种植和香菇酱加工基地;新乡市和濮阳市清丰县形成了以金针菇、秀珍菇、海鲜菇等为代表的工厂化生产区。可以说,河南省已经形成了较好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基础。”康文艺教授说道。

目前,市场上的食用菌产品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农副产品的形式进行售卖;二是以食用菌为原料,被加工成面条、酱料、脆片等普通食品。然而,经过加工的食用菌产品却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短板,亟需进行产业升级。康文艺教授表示,目前很多食用菌产品在最初上市时销量挺好,但很快市场上便出现大量同类产品,原因就是此类产品门槛较低,无技术壁垒。

为了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补充产业链条,助推产业高值化发展,康文艺教授深入分析了当前阻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症结,最终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附加值较高的食用菌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领域。“十三五”期间,康文艺教授团队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的食用菌高值化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也参与了食用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这为他之后的食用菌高值化研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2021年,康文艺教授团队获批河南省食用菌定向开发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食用菌开发过程中,他提出了食用菌发展“双效路径”这一观点。第一条路径仍然是以农副产品的形式流向餐桌,但必须要保证食用菌的质量。针对食用菌质量监管体系和品质把控技术,康文艺教授团队创建了一套快检方法,能够在原料端和产品端控制产品质量。第二条路径则是对食用菌进行高值化开发,以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随着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旺盛,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的市场潜力巨大。此类营养型产品前期经过了严谨的科学研究,效果和品质都能得到保障。”康文艺教授说。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到“引导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制品”。为响应国家政策,推动河南省食用菌产业高值化发展,康文艺教授团队携手中原农谷成立了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共联合了河南省内外29家单位,将食用菌加工产品定位于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和化妆品等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领域进行重点攻关。

“虽然河南省食用菌的产量和产值都居全国首位,但产值和产量的增长不成正比,这也意味着河南食用菌生产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要想延伸并补全河南省食用菌产业链条,提高河南省食用菌产业附加值,就必须深度挖掘食用菌中优质、营养、健康的蛋白、碳水化合物和功能因子,开发具有健康效应的功能配料,最终引导河南省食用菌产业走出一条保健食品功能性持续增强,对人类健康越来越有益的营养化、高值化发展路径,从而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康文艺教授言辞恳切地说。

携手企业  共同推动食用菌功能食品研发

攀登之路终究不是坦途大道,唯有披荆斩棘、上下求索,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实验室与市场的磨合对接,一直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成果转化的核心是高新技术与市场、企业对接,我们在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功能食品企业比较着急要成果,希望能在1—2周内将成果进行转化,这是我们与企业对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康文艺教授说,企业需要认识到产品研发是以深度研究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使上市后的产品有技术壁垒,不易被模仿,也不易被抢夺市场。

为此,康文艺教授将晦涩难懂的科研过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从而让企业理解研发过程的科学和严谨。在与每个企业初次沟通的过程中,他也会告诉企业负责人先根据企业需求做基础研究,证明相关原料是否具有相应功能,如果有便要做该原料的质量标准、工艺以及功效评价,这一过程至少需要6—10个月才能得出初步结果,才能把研发成果交给企业。“做好基础研发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答疑解惑,与企业一同推动食用菌功能食品研发。”康文艺教授如是说。

前期扎实的研究开发工作,为之后的生产、加工、产品质量控制、市场销售环节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其带来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康文艺教授表示:“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利于把控产品质量,保证相应功效的最终呈现。经过前期研究论证后,企业按照规范流程、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进行生产,才能保证产品上市后保健功能稳定,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

为新质发展聚人才  助推食用菌“出海”

人才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基础,是推动科研新质发展的关键动能。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培养了百余名硕士研究生,打造出了一支凝聚力强、团结协作、创新发展的团队。

“研发中心设立了奖学金制度,毕业生每年都会自发为实验室资助奖学金,研发中心会根据在读研究生对团队参与公共事务的奉献情况、取得科研成果的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给优秀者颁发证书和奖学金。”康文艺教授说道。

“我常和学生说:‘在读期间,我们是师生关系;毕业之后,我们是朋友关系。研发中心永远都是你们在技术层面的支撑平台,也希望通过几年的相处让中心成为你们青春奋斗的载体。’”康文艺教授这番话,正是他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关键。

康文艺教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学生们从研发中心毕业后,就职于天南海北的不同单位,或成为技术骨干,或成为领导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在工作中遇到技术上的问题时,他们常会再次找到他们的“康老师”。考虑到毕业生的需求,研发中心设立了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开放课题,为那些有技术需求但就职单位不能满足科研工作的毕业生解了燃眉之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很多毕业生也成为了研发中心持续发展的一分子。

青年教师是充满朝气的生力军,为研发工作带来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资深教师则是推动研发工作深入、稳步开展的中坚力量,为食用菌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在平时工作中,康文艺教授会根据每个人的研究方向,挖掘他们的潜力。具体而言,和青年教师交流沟通,讨论他们在读博期间做的工作如何、与研发中心的研究方向进行衔接等话题,使其迅速融入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中;鼓励资深教师投身于河南省地方需求和国家重大科技发展之中,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河南省重大、重点项目,以此精准凝练他们的科研方向。

谈及研发中心的发展规划,康文艺教授目光坚定地说:“首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参与或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下功夫做好食用菌科研工作。其次,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效益,积极为地方经济做贡献。最后,希望通过我们的持续努力,获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食用菌技术‘出海’。截至目前,我们和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埃及国家农业中心等多家科研单位已紧密合作近10年,主要负责埃及各大市场的食用菌产品销售工作,就是希望将食用菌技术推广到埃及,实现食用菌技术‘出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吃上健康、美味的食用菌。”

人物简介:

康文艺,二级教授、博导、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Food & Medicine Homology》执行总编,《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和《Journal of Future Foods》副主编。

康教授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食药总局保健食品专项、河南省重大专项等40项;制订螺旋藻、灵芝孢子粉等国家标准9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8件,转让发明专利7件;出版专著2部、教材18部;获得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等10项。

上一篇:
下一篇: 小蘑菇长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