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 促进南阳香菇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作者: 李梦春 马瑜 杨玉华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其重点任务之一是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4334.17万吨,总产值为3965.57亿元,食用菌已成为我国继粮、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业。
香菇是食用菌中的第一大品种,产值超千亿,从业人员达一千多万,是我国生产区域最广、总产最高、影响最大的食用菇类。2023年,香菇、黑木耳、平菇在我国食用菌产量中排名前三,分别为1303.75万吨、714.47万吨、613.21万吨,占比分别为30.08%、16.48%、14.15%,合计占总产量的60%以上。
河南省2023年食用菌产量为630.08万吨,产值为474.12亿元,其中香菇产量为430.8万吨,基本稳定在全国香菇产量的3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香菇第一大省。
南阳市资源丰富,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1985年引进香菇段木栽培,1998年首创香菇“春栽、中袋、中棚”的袋料栽培“西峡模式”。如今,香菇产业已成为南阳市的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之一,连年栽培量、总产量、总产值均居全省之首,香菇一产产值55亿元左右,全市香菇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在我国食用菌格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一、南阳香菇产业的发展现状
南阳市的食用菌年总产量、总产值连续多年居河南省首位,6个县的香菇产值超亿元。尤其是西峡县,于2009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香菇之乡”称号;2016年,中国食用菌协会为其颁发“西峡香菇甲天下”牌匾。西峡县培育出了双龙、丁河、西坪等大中型食用菌专业市场3个,2019年3个香菇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15亿元,占全国香菇出口额的30%左右,被业界公认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香菇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2020年11月4日,西峡县举行香菇“铁海快线”专列开行仪式,这是南阳香菇的“特色产品出口通道”。目前,西峡县出口香菇占全国香菇出口额的30%左右,连续7年领跑河南农产品出口量,出口创汇逐年稳增。
当前,南阳香菇产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产量、产值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产量基本稳定在44万吨—45万吨,产值逐年提升,说明南阳香菇产业正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
二、南阳香菇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阳香菇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八方面的问题:
一是菌种市场混乱问题突出。在缺乏有效质量保障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时有劣质菌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问题发生。在菌种市场上,随意扩繁、随意命名的情况屡见不鲜,“同种不同名、同名不同种”的问题大量存在。由于维权成本高与惩戒力度低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客观上削弱了育种人的创新意愿,制约了产业发展。
二是菌材供给日渐乏匮。按照每袋香菇用栎木1.25千克、1立方米栎木重0.7吨计算,每生产1亿袋香菇,约需要1.79*105立方米木材,我国现有菌材林资源难以支撑香菇可持续生产,木屑价格将呈现上涨趋势。
三是适宜从业人口持续减少。种植香菇的劳动量需求大,青年人流失速度较为突出,随着菇农的持续老龄化,部分产区可能面临香菇生产后继无人、产业断崖式下跌的危机。
四是季节性价格波动明显。受供需关系影响,香菇价格呈现规律性的季节波动。通常春节之前需求最为旺盛,市场价格全年最高,春节过后随着需求的衰退,价格下跌,一般7—8月市场价格会达到全年第二个高峰。
五是香菇种植收益显著下降。自2017年以来,香菇净利润从每棒1.75元的高位下滑,目前降至0.85元,降幅超过50%。
六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目前,香菇行业管理较为松散,还处于菇农、菌商、企业和市场自发发展的状态,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及快速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引导,发展波动性较大。
七是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不健全。香菇生产在菌种选育、原料配比、运输、出菇管理等环节的标准不多,存在研究滞后于技术创新、标准内容重复交叉、指标不统一、不能覆盖产业链全要素等问题。
八是社会化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香菇科研与产业需求部分脱节,一方面产业发展对于新品种、新方法等技术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还存在开发出来的技术、标准不能支持产业发展,公益性服务供给不足,经营性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制约了产业升级。
三、南阳香菇产业的发展建议
当前,南阳香菇产业发展面临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经营体系升级的巨大挑战,必须提供高质量产品、完善高效益产业体系和高效完备生产经营体系。为此,政府相关机构、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精英要精确把握产业发展形势,谋求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是完善菌种市场。提升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育种基础研究能力,促进香菇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和壮大研究队伍,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在不同温型、不同基质和不同用途的定向作用。鼓励育种和品质育种中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依法自主取得植物新品种权,丰富我国香菇菌种的数量和质量。推动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合作,牵头成立菌种鉴定机构。
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香菇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香菇深加工产品,不断开发高附加价值的香菇快消品、即食食品。强化基础研究,引导发展香菇保健品、医药品和化妆品精深加工。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依托优势自然资源,促进香菇生产、科普教育、避暑度假、养生休闲、餐饮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园建设,推进各种形式的香菇小镇、食育中心发展。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强化对香菇三产融合项目的财政支持。
三是加大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先导,探索适应南阳的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研发适宜工厂化生产的短菌龄、高产量、高品质、高敏感度的香菇新品种。探索改进栽培工艺,寻找投资与收益之间的适宜经济参数,构建高效香菇周年生产模式。
四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香菇文化和科技创新为两翼,降低中小规模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成本,把工厂化香菇专用机械设备纳入农业机械补贴目录,把香菇菌种纳入主产区良种补贴,把香菇工厂化和半工厂化生产经营用电按照农业用电计算。完善香菇种植收入保险制度,降低香菇栽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