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区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 鲁铁 李登
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领域中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23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4334.17万吨,总产值达3965.57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
伏牛山区域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孕育了多样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也为人工栽培食用菌创造了良好条件。深入探究该区域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解决现存问题,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伏牛山区域野生食用菌发展现状
伏牛山区域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为野生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根据河南省第一次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结果,伏牛山区域已发现野生食用菌种类超过200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达50余种,包括香菇、平菇、羊肚菌、大球盖菇、黑皮鸡枞菌等珍稀品种。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不仅为人工栽培食用菌提供了优质的种源,也为伏牛山区域食用菌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香菇为例,伏牛山区域的西峡县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其香菇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年产量达3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绿色有机香菇生长黄金地区。此外,伏牛山区域还分布着大量的野生羊肚菌、大球盖菇等珍稀食用菌,这些品种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进一步证明了伏牛山区域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二、伏牛山区域食用菌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伏牛山区域具备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其食用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品牌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不健全、菇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品牌效应不足,市场竞争力弱。与四川雅江松茸、陕西柞水木耳等成功打造出地方特色品牌的地区相比,伏牛山区域在食用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虽然西峡县拥有“西峡香菇甲天下”的称号,但其品牌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仍较低,市场占有率仅为5%。加之品牌宣传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的广告营销与文化内涵挖掘,导致伏牛山区域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产业链条不健全,深加工能力较弱。伏牛山区域食用菌产业仍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较弱。据统计,该区域食用菌深加工率不足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例如,西峡县香菇深加工产品仅占其总产量的10%,产品附加值较低。此外,食用菌加工企业的生产设施较为落后,50%以上的出菇设施仍是控温能力较差的简易小拱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三是菇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伏牛山区域食用菌产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基础知识差的问题,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不高,大部分人员通过“模仿”学习技术。虽然近年来返乡创业人员增多,但高水平从业人员基数太少,导致菇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三、推动伏牛山区域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伏牛山区域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成立区域化行业组织、建设大数据中心、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菇农业务能力等措施,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成立伏牛山区域食用菌行业组织,统筹产业发展。建议成立伏牛山区域食用菌行业组织,整合区域内各县市的食用菌产业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该组织可负责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协调生产计划、推动品牌建设等工作,避免区域内各县市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例如,行业组织可协调西峡县、嵩县、鲁山县等主要产区的香菇生产计划,避免因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
二是建设伏牛山区域食用菌大数据中心,实现精准调控。建议建设伏牛山区域食用菌大数据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食用菌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采集。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生产布局,避免盲目扩产导致的资源浪费。例如,大数据中心可根据市场需求动态,指导菇农调整种植品种和规模,提高产业效益。
三是打造伏牛山区域野生食用菌科普宣教基地,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建议依托伏牛山区域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建设大型真菌科普宣教基地,向大众普及野生食用菌的种类、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科普基地可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实地考察等形式,向游客和公众介绍伏牛山区域的大型真菌资源,增强公众对食用菌产业的认知和兴趣。
例如,科普基地可设置“伏牛山野生食用菌生态馆”,展示伏牛山区域常见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野生食用菌的采集过程。基地还可定期举办“食用菌文化节”“真菌科普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关注伏牛山区域的食用菌产业,为品牌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建议深入挖掘伏牛山区域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食用菌产业的融合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文化内涵。例如,以“好山好水养好菇”为主题,开发食用菌文化旅游线路,将食用菌种植基地与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相结合,吸引游客体验。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如举办线上食用菌文化节、电商直播带货等,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五是加强菇农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建议依托伏牛山区域食用菌行业组织和大数据中心,定期开展菇农技术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培训内容可涵盖菌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方面,帮助菇农掌握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技术。例如,可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菇农授课,提高其技术水平。
综上,伏牛山区域凭借其丰富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巨大潜力。然而,品牌效应不足、产业链条不健全、菇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成立区域化行业组织、建设大数据中心、打造科普宣教基地、强化品牌建设、提升菇农业务能力等措施,伏牛山区域食用菌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未来,伏牛山区域可通过科普宣教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食用菌产业的认知,增强品牌文化内涵,推动食用菌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伏牛山区域亮丽的地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