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饼不简单
作者: 王吴军
在古代,面条被称为“汤饼”。关于汤饼的“饼”字,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说道:“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溲面”即揉面,这句话的意思是,饼就是将面粉与水搅和、揉制后加工出来的一种食品。
魏晋时期,面食大多被称为“饼”,上锅蒸的面食叫蒸饼,炉中烤的面食叫胡饼或麻饼,面食中间包着碎肉的叫烧饼,水煮的就是汤饼,也叫索饼、水溲饼、水引饼等,就是现在的面条。晋朝文人束皙在《饼赋》中描写了十几种被称为“饼”的面食,有蒸的,有炸的,有烙的,当然也有煮的汤饼,就是面条。比如,“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意思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早晨,吃汤饼是最好的选择。又如,“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很平常的一碗汤饼,竟能把人馋得直舔嘴唇,实在是令人惊叹。
东汉时期,汤饼在饮食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皇帝赐给大臣的食物中就有汤饼。当时,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晏是魏国的驸马,这是一个皮肤极其白皙的帅哥,尤其是脸上的皮肤,白得让魏明帝怀疑他是不是涂了厚厚的脂粉。夏天的一个日子里,魏明帝把何晏召到了皇宫中,让他吃刚做好的热汤饼。何晏吃完热汤饼之后,《魏书》上说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胶然”。意思是说,大汗之后,何晏脸上的皮肤依然极其白皙,说明他的脸上根本就没有涂白脂粉。从此事可以看出,汤饼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地位很高的食物,不然皇帝是不会赐汤饼给大臣吃的。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有一位大臣名叫何戢,其祖父、父亲都曾任高官。何戢在担任司徒左长史时,与大将军萧道成关系密切,经常一起吃饭、喝酒。《南史》中说,何戢和萧道成都爱吃“水引饼”,也就是汤饼。在何戢家里吃饭时,何戢总是让妻子和女儿亲自动手做汤饼招待萧道成。后来,萧道成发动了军事政变,成为南齐的开国皇帝,并任命何戢为吏部尚书。《南史》中说,何戢这个人“家业富盛,性又华侈,衣被服饰,极为奢丽”,而萧道成却是一个比较节俭的皇帝,整天吃粗茶淡饭,穿一般的衣服。两个生活习惯如此不同的人之所以关系亲密,大概靠的就是对汤饼的共同喜爱吧。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汤饼的做法,即先把面“溲”了之后,揉搓成筷子一般粗细,按一尺一段的尺寸分开,再在锅边上揉搓到韭菜叶子那样薄的程度,然后下到锅里煮熟。这样看来,汤饼的做法是很简单的。但就是这样一种做法简单的面食,竟能为何戢换到一个位高权重的吏部尚书之职,不能不让人感慨汤饼的魅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