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居民膳食指南 享受健康、长寿生活(六)

作者: 吴天宇 孙桂菊

遵循居民膳食指南  享受健康、长寿生活(六)0

这一期我们继续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第八条准则:公筷分餐,杜绝浪费。该准则包括五条核心推荐: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珍惜食物,按需配餐,提倡分餐不浪费;做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践行者。

在该准则的指导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选择新鲜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是健康饮食的基础,因为食物的新鲜度直接影响其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在选购食材时,我们应优先选择本地生产的应季食物,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营养,还能减少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潜在的污染。对于预包装食品,应仔细查看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确保食材在安全期限内。对于生鲜食品,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外观、色泽以及闻气味等感官手段判断其是否新鲜。例如,蔬菜应挑选叶片翠绿、无明显腐败的;水果应选择表皮光滑、无破损的;肉类则需注意色泽是否鲜亮、肉质是否富有弹性。

在食材处理阶段,我们也需要注意安全卫生。清洗是清除果蔬表面污物及微生物的最基本方法,可用清水清洗,也可用专门的清洗剂或消毒剂。在烹饪过程中,处理生熟食物时要分开使用刀具、砧板等器具,避免交叉污染,并通过高温烹调充分杀灭细菌和寄生虫。对于剩菜,应尽量避免长期存放,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不吃野生动物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野生动物的肉和衍生食品味道更好,具有滋养或某些药用功效。但其实,因滥食野生动物所引发的人类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屡见不鲜,成为较大的社会负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野生动物的捕猎、交易和食用行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响应号召,不吃野生动物,以保护生态环境并降低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风险。

使用公筷公勺,提倡分餐

家庭围桌合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共用餐具也带来了疾病传播的隐患,导致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甲型肝炎、流感等。因此,在家庭聚餐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或实行分餐制,以减少疾病传播,降低饮食安全风险。对于婴幼儿和老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应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其他人使用过的餐具。

在公共餐饮场合,则需推广文明餐桌行动。餐饮企业应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并在餐桌上明确标识“公筷公勺”的使用说明。消费者也应主动配合,选择卫生信誉度高的餐饮单位就餐,并在点餐和就餐过程中注重健康与卫生。

珍惜食物,杜绝浪费

粮食来之不易,任何形式的浪费都会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2013年1月14日,《健康时报》刊登了题为《餐桌浪费:暴殄天物知多少》的报道,指出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全国各类单位的食堂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3000万人一年的粮食,全国的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同年2月,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调查报告》显示,餐饮业中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约80%的浪费来源于公款消费和商务宴请,约20%的浪费来源于团拜会和婚宴。

为应对食物浪费的现状,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纷纷开展了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光盘行动。经过十多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社会对节约粮食的认识不断提高,节约意识逐渐深入人心,餐桌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虽然光盘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我们不能懈怠,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该行动。

在家庭中,合理采购是避免浪费的第一步。应根据实际需求提前制定购物计划,避免因购买过量导致食物过期变质。对于容易腐败的食品,如蔬菜、水果、乳制品等,应按需购买并尽快食用。同时,剩余的食材可以冷冻或再加工制成新的菜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在外就餐时,应根据用餐人数适量点餐,避免过量,若有剩菜应主动打包带回,避免资源浪费。此外,餐饮企业也可通过优化菜品分量、推出半份菜等方式,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选择新鲜食物、拒绝野生动物、推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倡导节俭理念,有助于实现健康与文明的双重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