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是宝的榆树

作者: 魏东伟

浑身是宝的榆树0

榆树(Ulmus pumila L.),别名榆、白榆或家榆,是榆科榆属植物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树种。榆树是典型的先花后叶树种,皮呈灰褐色,叶多为长卵形,果为翅果,近圆形,果核部分位于中部,形似铜钱,俗称“榆钱儿”。榆树的生态适应性较强,具有抗盐碱、耐寒、耐旱等特点,在全球分布较为广泛。

榆树的皮、叶、果均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榆皮可分为根皮和茎皮,其韧皮部统称“榆白皮”,在防治皮肤溃烂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本经》记载,榆皮有利水、通淋、消肿等作用。历史上,榆树皮因富含淀粉和胶黏物质等营养成分,曾是饥荒年间人们的救命树种。榆树的嫩叶也有诸多好处,《本草纲目》记载,嫩叶炒或熬汤食用,可起到消水肿、利小便、下石淋等作用。榆树果实的作用就更大了,具有利尿、解淋、健脾、通气和预防神经衰弱等作用,自东汉起就有食用榆果的记载,可以其为馅做包子或饺子,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营养学研究表明,榆树的不同部位均富含对人体有益的活性成分。其中,榆皮含有类黄酮、酚酸、多糖、萜类、苯丙素类等,榆叶富含类黄酮、粗蛋白、类胡萝卜素、矿物质元素等,榆果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而酚类和多糖物质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可用于防治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对健康的危害程度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而且,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人并发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目前,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服用降糖药,如阿卡波糖、米格列醇和伏格列波糖等,这些药物可抑制消化道中的水解酶类,延缓膳食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但是,口服降糖药物只能将患者血糖暂时控制在一个正常范围,疗效并不明显,且易与其他药物或食物发生相互作用,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反应,如引起肝损伤、肾功能不全、腹部不适和视网膜病变等副作用。因此,研发天然降血糖食品部分替代糖尿病药物,成为行业的研究热点。

α-葡萄糖苷酶为机体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水解酶,通常可通过抑制其活性,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进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研究发现,榆树皮中的酚类及多糖类物质含量高于榆叶和榆果,且榆皮水提液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均较强;6月榆叶水提液的抗氧化活性高于3月和10月采摘的叶,可能与其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有关;10月榆叶水提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高于3月和6月采摘的叶,可能与其多糖含量较高有关。

总之,榆树不同部位的水提液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这为研发降糖食品提供了新思路,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