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野蒜饼
作者: 夏俊峰
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载,但每每想起奶奶烙的野蒜饼,我仍觉得记忆犹新。
小时候,每年三四月份,爷爷都会领着我去挖野蒜。爷爷为人风趣而幽默,嘴里总是衔着烟卷。爷爷挖野菜的经验十分丰富,能一眼看出藏在地底下的成片小蒜哪一窝个大,哪一窝个小。我在爷爷的指挥下,挖了一窝又一窝的野蒜,不一会儿就堆成了一座小山。爷爷将帽子摘下,装上野蒜,哼着我听不懂的小曲儿就往家走。我紧跟在爷爷身后,在开满油菜花的旷野田埂上蹦蹦跳跳。
回到家,爷爷将野蒜交给奶奶。“二八月的蒜,馋死老汉。”奶奶一边戏谑着爷爷,一边系上围裙,端着面盆去厨房盛了好几碗白面,然后加点盐开始和面。趁着醒面的间隙,奶奶把野蒜摘拣、洗净、晾干,放到砧板上,先拍碎蒜头再切成碎末状,最后将蒜苗切成小段,一起放到大海碗里备用。
奶奶将醒好的面团揉抻得足够筋道后,就分割成一个个的小面团,再用擀面杖擀开,变成大饼状。然后奶奶用面皮包裹上绿白色的野蒜末,再捏成扁形,最后在上面撒些芝麻。
接下来就是烙饼了。奶奶先点火热锅,倒上菜籽油,然后将馅饼都放进锅里,依次排开。烙饼时火候很重要,灶膛里的火势不能太大也不能熄火,这个“技术活儿”大多由姐姐负责。在“滋滋”响的油锅里,野蒜饼临锅的那面渐渐变硬,奶奶用锅铲轻轻拨动一下,将蒜饼挨个翻了身,原本白白的面皮变得黄灿灿的,十分惹人。此时,菜籽油混合着芝麻的香味、野蒜那股浓烈而独特的味儿渐渐从锅里升腾,弥漫着整个厨房,并“钻”出窗户,顺着风儿飘到左邻右舍的家里。
我早已按耐不住,围着锅台转了好几圈,姐姐也是添了柴火就站起来伸直脖子往锅里看,边看还边说:“香,真香!”就连家里的猫儿、狗儿也都聚集到了厨房,不肯离开半步。
刚烙好的野蒜饼特别烫,我们姐弟俩却顾不了那么多,用左右手交替地拿着饼就吃了起来。小口咬开饼皮,一边用嘴不停地吹着,一边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美食。
如今,我住在远离家乡的城市,虽然能随时随地吃到各种饼,但却都比不上野蒜饼的味儿。又到了一年春天,我多想再次回到家乡,吃上一顿野蒜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