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佳品之白扁豆

作者: 李冬冬

补脾佳品之白扁豆0

白扁豆,又名扁豆、小刀豆、峨眉豆等,属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L)的干燥成熟果实,自古以来就是药食两用的佳品。

在药用方面,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记载,扁豆煮食可“止泻理胃”,脾胃虚弱、腹泻人群适量食用煮扁豆会有一定的辅助效果。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了可“补五脏、益精力,又治小儿霍乱”的“扁豆粥”方:白扁豆半斤,人参二钱作细片,用水煮汁,下米做粥食之。清代黄宫绣所著的《本草求真》则指出了扁豆可以补脾的原因:“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

在食用方面,南朝的《本草经集注》言,“其荚蒸食甚美,无正用取其豆者”。可见,在晋代时人们就已经吃扁豆的种子和豆荚。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言:“山扁豆(也称为野豌豆)嫩角可煠食,豆熟可收豆煮食”,意思是山扁豆的嫩角可以炒食,成熟的豆子则可以收获后煮食。《本草纲目》也载:“其荚凡十余样,……嫩时可充蔬食茶料,老则收子煮食。”

到了清代,白扁豆的食用方法更加多样化。清代包世臣的《齐民四术》中说:“采为蔬,味冠诸品。”陈士铎的《本草新编》言,扁豆可“磨粉而调食”。据康熙年间朱彝尊的《食宪鸿秘》记载,八珍糕的制作材料中就有扁豆,“山药、扁豆各一斤,薏苡仁、莲子、芡实、茯苓、糯米各半斤,白糖一斤”,用八珍和着粳米面或糯米面、白糖研磨成粉,蒸制即成。清道光年间,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记载了苏州的虎丘饭店有100多种食品,其中的面食点心中就有扁豆糕。清朝的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有烹饪白扁豆的记载:“取现翠扁豆,用肉汤炒之,去肉存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以肥嫩为贵。”

在现代,扁豆顶多算辅食,可在古代它曾是主食。如《西安府志》中称:“扁豆可杂炊米麦”,意思是扁豆可和米麦等一块烹饪,作为主食食用。《固原县志》称,在明嘉靖、清宣统年间,扁豆乃夏粮,可以炒熟后吃,也可以煮粥服食。《左宗棠全集》言,同治十二年,“至行粮以麦面、小米、扁豆为宜,唯未去壳者不宜。”可见在那时,白扁豆已能满足大量供给。

总而言之,在古代,白扁豆既是药用物质也是食品,有蒸、煮、炒等各种食用方法。现如今,白扁豆已跻身于药食同源名录,通过各种药膳、食疗方,继续为人们带来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白扁豆含有皂素和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具有一定的毒性,一定要做熟才能食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