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草鞋底”
作者: 杜亦菲 李占明
不了解的人可能认为“草鞋底”就是草鞋的底,其实这是江苏南通的一种小吃,其以独特的形态与滋味,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美食符号。
明朝时,南通人曹顶原在乡里以做“刀切水面”“缸爿”(南通一带的传统面食,属于烧饼一类)和“草鞋底”为业,当时倭寇不断闯入我国沿海地区,烧掳抢劫,无恶不作,曹顶便组织多乡民众奋起抵抗。倭寇听说曹顶所带的民兵不食人间烟火,将“缸爿”“草鞋底”当饭吃,还听闻南通城外布有“三里墩”“五里树”,城内设有“四步一陷阱”(四步井)“五步一活桥”(五步桥)等暗道“机关”,吓得落荒而逃,曹顶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他做的“草鞋底”也名声大噪,并流传至今。
“草鞋底”讲究现做现烤,想要制作出口味丰富的“草鞋底”,十分考验师傅的手艺。面粉、水、油、料的比例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保证成品既酥又脆。
师傅要先将提前备好的“酵头”面团揉“熟”,然后将其切成一个个小块,擀成饼皮,刷上葱油后继续擀,反复操作直至出现一张张层层叠叠、油光鲜亮的面饼,最后擀成鞋底状。“草鞋底”可做成甜咸两种口味,甜的是在面团芯里抹上一些糖,咸的则是包上萝卜丝、葱花之类。
做好饼坯后就可以放进桶炉烘烤了。桶炉中间呈腰鼓状,底部可加煤炭燃烧,内壁用来贴“草鞋底”。师傅会先将桶炉的火烧旺,然后将饼坯的一面放入装满芝麻的盘里,让其沾满芝麻,另一面则蘸点水,迅速地将其贴在桶炉壁上。受热后“草鞋底”渐渐膨胀,待烤成焦黄色时就可以取出来了。刚出炉的“草鞋底”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外面金黄诱人,内里酥中带脆,一口咬下,口感层次分明。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纯手工制作“草鞋底”的人越来越少,加之口味变迁,这道传统美食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些匠人在坚守着传统制作工艺,并根据消费者的新需求改良了食材和口味,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虽然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很多传统食品都面临失传,但我相信,承载着南通往事记忆的“草鞋底”会永远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