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 杨玉辉 钱静 李晓 谢岩黎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不仅关乎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形象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全球食品贸易的推进,也使得食品安全面临更复杂的挑战。作为高校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直接关系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不能只关注专业知识,还要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索思政视角下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概述
(一)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概述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承载着培养以保障公众食品安全、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为己任的食品领域人才的重要职责。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基本知识、体制架构、法律法规,并围绕食品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监管展开,介绍抽检监测、执法稽查、事故处置的方法,探讨食品安全信息化和智能化监管。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方式到创新手段,该课程构建了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体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食品领域监管人才,使其拥有风险评估和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能力。
(二)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在生产环节,存在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等现象;在流通环节,冷链运输温度和湿度不达标导致的食品腐败变质、仓储条件不佳引起的食品污染等问题频发;在销售环节,食品来源把控不严造成过期食品仍上架售卖、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市场;在餐饮方面,食材来源不规范、卫生不达标、餐具消毒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危害着消费者健康,动摇着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信任。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包括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缺失、诚信意识淡薄以及监管体系不健全等,也说明了高校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的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只注重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却未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运用方式,缺乏思政教育所赋予的责任意识与价值导向,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有效参与到保障食品安全的实际行动中。因此,在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迫切性。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要求高校课程具有专业知识教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水平食品安全监管人才。
二、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多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多角度深入挖掘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以下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案例。
案例一:在“绪论”章节介绍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历程,并引入思政内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国际组织工作,参与CAC各项标准制订,并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通过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意识,并能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案例二:在讲授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架构中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市场监管的第一道关口”时,引入某学校食堂食材霉变案例。家长在陪餐过程中发现食材霉变、餐食质量与价格不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校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通过案例分析食堂在市场准入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供应商的资质、食材验收、食堂管理制度等,开展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如何完善学校食堂的市场准入审核流程?如何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如何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相互交流、启发,加深对市场准入制度和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于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案例三:在介绍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时,讲述某研发团队攻克区块链技术难题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的故事。团队成员面对技术难题时没有退缩,秉持科学精神,通过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不断尝试新的算法和架构,最终实现了区块链技术的高效、稳定运行。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说明在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下,创新信息化监管技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科学精神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助力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水平,为保障公众食品安全贡献力量。
案例四:在讲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规内容时,播放纪录片《每周质量报告》之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通过视频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秩序方面的重大作用,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将法律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二)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思政教学能力决定了能否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从而最大化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的教师基本是理工科出身,具有理工科的思维模式,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能与课程结合的思政元素不敏感,思政素养欠缺。因此,在推进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是一项重大挑战。经过深入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培养教师的思政能力。
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思政理论学习。高校可针对理工科教师的特点开展系统培训,针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设专题培训课程。由于教师的思政基础存在差异,高校可针对教师个人情况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一对一交流指导,以更快、更深入地帮助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教师,使培训更具目的性。
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可开发一款AI小程序,为教师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及时跟踪学习进度,并对未按时完成的任务予以提醒和监督。同时,根据教授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利用AI为教师推送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时新闻。例如,在教师讲解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第四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规与标准概述”时,为其推送食品监管法律法规解读、相关法律思政案例分析等内容。
(三)增加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培养严谨、公正、负责的职业态度,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爱国情怀。比如,带领学生到社区等公共场合宣传关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和健康饮食规划;参观相关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技术和企业文化进行调研;与市场监管部门联系,安排学生跟随监管人员巡查食品经营场所,在专业检测人员的指导下参与食品检测抽样工作,在执法人员的带领下参与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调查和办理工作。
(四)引入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鉴于传统试卷考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政素养,为精准评估课程思政的学习成效,推动学生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协同发展,应对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进行改革。比如,通过课堂提问、论文写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阐述是否准确、全面;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小组协助和讨论活动中的情感反应和参与度,判断其对思政情感的认同程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设置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着重考察学生的思政行为以及运用思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情境模拟考题,创设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现场,观察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并给出正确的理由,判断学生在复杂环境下的思政应用能力与决策能力。
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与监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实践热情,促进学生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食品安全领域人才,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金项目:河南省A类专业创建建设专项(HN-HautFood-156,HN-HautFood-170)。
*通信作者:杨玉辉(199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
作者简介:钱静(198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与营养。
李晓(199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健康。
谢岩黎(197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