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情境认知理论的应用研究

作者: 孟小茜

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情境认知理论的应用研究0

翻译教学是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当前的教学以理论讲授和练习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在分析情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引入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探究了一套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情境认知指知识、智慧、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学习与活动情境存在必然联系,需要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关联,以实现学习过程的情境化。该理论要求学生以概括的方式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应用,实现举一反三。

具体而言,情境认知理论由情境、内容、激励和评估四个核心元素构成。情境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地点、场所及情境环境;内容是所要学习的具体概念;激励对于学习者具有鼓励、引导和监控等作用;评估是基于情境的评估测试,强调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学习深度等加以评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二、食品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特点

首先,食品英语的专业词汇较多,多以“词根+词缀”的形式出现,并依照词缀的位置差异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例如,甲醛formaldehyde以“-aldehyde”为后缀,厌氧anaerobic以“an-”为前缀。其次,食品英语覆盖的知识范围较广,不仅涉及电商、工程、医学和物理等学科理论,还与国际物流、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密切相关,被视作特殊性的科技英语。在翻译时,需要将表述对象转化为客观事物,以被动语态形式加以表达,避免受主观色彩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食品英语的缩略词数量较多,翻译时讲求简洁和通顺,以解决篇幅冗余问题,有效提高翻译效率。

三、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从目前来看,高校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教学理念滞后,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情境认知理论内涵的认知不够深入,影响了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效果。其次,教学内容滞后、单一。食品专业英语具有专业性、发展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内容涉及文化交流、专业翻译和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以教材和文学作品为主,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最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实践占比不足,情境教学缺失。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单向知识输出的方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较少,学生也缺乏展示和探究的机会,教学效率低下。同时,引入的实践翻译项目、翻译活动较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翻译技能的培养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将情境认知理论引入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自主性

一个合格的食品英语翻译工作者需要掌握国内外食品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饮食习惯偏差。例如,我国饮食讲求色香味俱全,而西方国家则更为注重食材新鲜、绿色和健康。因此,在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累积经验、增长阅历,能较全面地考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饮食习惯,培养跨文化素养。将情境认知理论引入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可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和翻译情境,满足人才培养和能力培养需要。同时,该融合教学也可将静态化学习转变为动态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翻译教学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现阶段,高校的食品专业英语教师仍使用较为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学习成效不佳。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将其引入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思维、改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高质量的翻译课堂,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对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教师需要改革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促使理论与实践相关联,助力学生较好地完成从英语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阶段性过渡,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技能与语言综合素养。

五、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情境认知理论的策略

(一)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在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情境认识理论时,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学习、汲取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情境认知理论内涵、教学实施要求、价值意义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认知。比如,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扮演好学习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充足、自由的学习空间,并给予积极、正确、恰当的引导与帮助,从而使学生更快融入情境,进入学习状态。

(二)融入新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在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情境认知理论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和跨文化意识,积极搜索新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教师可将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和生活等多领域的食品相关英语素材引入课堂,弥补教学内容的缺失,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充专业英语词汇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实践水平。此外,教师还要结合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派生词、合成词较多的特点,采取联想法、情境法与分解法相结合的记忆策略,帮助学生快速分辨、理解和记忆专业词汇,增加词汇储备量。

(三)丰富教学情境,使学习生活化

情境认知理论具有知识生活化和学习生活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要将日常生活、现实实践作为大课堂,丰富教学情境,使学习生活化,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等,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销售与购买、食品加工与生产等情境中取材,并结合自身对生活的观察与总结,引导和鼓励学生展开练习,在不断实践与总结中增强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提升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例如,以外国游客在中国餐厅消费为情境,要求两位学生扮演餐厅服务人员,另两位则扮演外国游客,围绕点餐事项展开对话,让他们在实际情景中接触和学习点餐规范,增进实践经验。此外,教师还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外国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鼓励学生与其展开简单的对话和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翻译技巧等应用于现实生活,增强其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与交流,共同探究、思考及讨论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在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掌握知识与构建经验,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同时,教师也可渗入一些关于食品专业英语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灵活选择。例如,对于科技发明和计量单位采用音译法;对于派生方式、复核形式的技术术语采用意译方式,做到表词达意的精准化。

最后,高校要与当地食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进入食品工厂,参与到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未来的办公环境,让学生与食品英语翻译人员合作完成基础性项目和任务,近距离感受食品英语翻译人员的职责与使命,使学生始终对食品英语翻译岗位有一颗敬畏之心。同时,在现场真实情境下,让学生明确自身翻译技能的不足之处,学习前辈和优秀工作人员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从而实现查缺补漏、共同进步的目标。

(四)依托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高校开始尝试将先进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在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情境认知理论时引入多媒体技术,能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关注,使学生对翻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在正式授课前用新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内容,向学生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构建更直观的翻译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依托互动式翻译平台,运用论坛讨论、实时互动、即时反馈等功能及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学习体验。其次,教师可与食品企业相关负责人、食品领域专家学者等合作,模拟或还原真实职场环境,设置涵盖从初级至高级的多样化翻译任务,包括营养成分标签、食品安全规范及国际食品法规等内容。同时,教师也可运用线上直播的功能,邀请国外食品专家、学者与食品专业的学生沟通、交流,在真实语用情境下,促使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最后,教师可在过往经典翻译实例、学术论文等基础上,设计多样化的翻译练习项目和情境,鼓励学生自我研究和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及时巩固知识,增强学生的翻译校对能力

在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情境认知理论时,教师要设计相应的翻译作业和项目,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让他们完成校对工作,全面提升翻译能力。比如,食品国际贸易环节繁琐且复杂,包括签订合同、询盘、验货、运输等一系列操作和流程。在对相关文件和文本内容进行翻译时,必须重视段与段、上下文的关联性,对译文内容反复审核和矫正。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翻译校对工作,系统检测其中的专业专有名词翻译的准确性,以提升翻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对译文的上下语境进行分析,逐字逐句推敲,系统检测标点符号的运用情况等。

综上所述,食品英语翻译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练习平台,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高校要在情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融入新素材,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促进学习生活化;依托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及时巩固知识,增强学生翻译校对能力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情境教学体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作者简介:孟小茜(198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