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衰老:老而不衰是为寿
作者: 黄家伟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强调银发经济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和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对老年人群体和人口老龄化的重视日渐提升,已经成为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要事。
提起人口老龄化,就不得不提衰老。衰老到底是什么?当下很多年轻人也热衷于“抗衰老”,是否真的有必要?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对衰老起到哪些作用?近日,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对清华大学药学院的王钊教授进行了专访,他为我们揭开了衰老的神秘面纱。
几十年如一日 潜心研究衰老生物学与抗衰
“我参加高考时,听从家人建议选择了临床医学方向。后来到日本国立冈山大学药学院学习药学,主要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王钊教授介绍道,过去的药物说明书较为简单,而现在的药物说明书更为详尽,主要是增加了很多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内容。
王钊毕业后,因成绩较为优异且科研素养较高,便留校做了博士后,后来更是留校任教,主要研究神经药理学。学有所成的他心中始终惦念着祖国的发展,便在时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赵南明教授的引荐下回到了国内。
王钊教授说:“经过赵南明教授的引荐,我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到了清华大学生物系。当时,清华大学对教师的要求是,要肩负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责任。”谈及此,王钊教授的眼中闪动着赤诚的光。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王钊教授也受到国家科技部或教育部的邀请,参加相关项目的评审。在一次受邀参加科技部关于衰老的项目评审中,他遇到了该项目的负责人陈香美院士,陈院士对他说:“你对这个项目评审的意见都很中肯,咱们一起做一些研究吧。”借着这个契机,王钊教授进入了“衰老与干预衰老”这一领域。王钊教授说:“我加入了由陈院士领衔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衰老项目研究中,主要承担的是药物干预衰老的课题研究。”
2001年,清华大学筹备成立医学院,王钊教授参与其中。“因为我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所以就跟着赵南明教授参与了医学院的筹备,转岗到医学院工作。”王钊教授介绍道,“2015年清华大学药学院正式成立,我是第一批创院教师,主要教授药理学课程,一直工作至今。”
“这么多年来,不管岗位怎么变动,我的研究工作始终围绕着衰老和抗衰展开,主题一直没有变。”王钊教授说,凭借几十年的坚持与对科研领域的深耕,他在衰老与干预衰老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王钊教授说:“我们的目标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健康老龄化,在此基础上延长寿命,这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有利的。所以,老而不衰、健康老龄化是我这些年研究工作中最为提倡的。”
衰老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衰老”这个词,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可能很少有人能答得上来,也存在不少争议。
“将衰和老分开解释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我们要对付的是‘衰’,而不是‘老’。‘老’指的是时序年龄,谁都无法阻挡,但是‘衰’却是可以干预的。”王钊教授强调,从人体健康水平的角度来看,现在50岁的人和50年前同年龄的人相比,差别还是很大的。过去有种说法是“半百老人”,意思是过了50岁就是“老人”了。但在现在,过了50岁人还很年轻,这体现出人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衰老这个词本身是一个很年轻的词,或者说人类的衰老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现象。300年前,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三十二三岁。后来,列文虎克改进显微镜,公共卫生领域开始发展。抗生素和疫苗的发明,解决了一般疾病和术后感染问题,对促进人类健康寿命的延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钊教授说,在那个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没有所谓的衰老问题。
王钊教授介绍道,想要了解衰老,就要从多角度、各层面进行分析。比如,器官衰老,便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肠道、卵巢等的衰老;皮肤衰老体现为皮肤出现皱褶;肌肉衰老主要体现为肌肉衰减症,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会越来越少;骨骼衰老主要体现为骨质疏松。不论是哪种衰老,都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说,衰老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因人而治”非常重要。
养成科学的生活和饮食方式
“在抗衰实践这个领域,相比于药物,我个人更提倡依靠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王钊教授说,药物主要是为病人准备的,而饮食则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对于抗衰来说,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能比某些药物更重要。
王钊教授说,在人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于营养物质的摄入需求是不同的,通过合理调控不同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对人体维持健康、延缓衰老将起到积极作用。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大宏量营养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人体主要由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物构成,其中几乎没有碳水化合物的存在,但为什么它能成为三大宏量营养素之一呢?”王钊教授解释道,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在人类的生长发育阶段,供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三大宏量营养素都是必需的。而当人类过了成熟和繁殖期,也就是大约在50岁以后,基础代谢会降低、运动量会减少,消耗的能量自然相对变少且较为稳定,对于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也就有所减少。因此,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成为日常生活干预衰老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事情。
不过,王钊教授特别强调,减少碳水化合物并不等于不吃主食。“大家可能通常认为碳水化合物主要集中在主食里面,但事实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渠道多种多样,比如,很多蔬菜里面的纤维最终产物还是淀粉,各种水果中的糖分含量也很高。健康减肥不是少吃主食,而是少吃精致的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王钊教授说。
王钊教授还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症等均与不当的饮食习惯有一定关联,只要改变日常饮食习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这些慢性疾病。另外,除了饮食,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健康状态,延长平均预期寿命。
走出抗衰误区
现如今,“抗衰”是全民热议的话题,很多人为了“抗衰”走了很多弯路,王钊教授认为主要是陷入了两大误区。
第一大误区是吃各种营养补充剂。
王钊教授说,营养补充剂最初是为饮食中营养素不足的人群设计的,其作为饮食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补充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等,以确保人体获得足够的营养素。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营养补充剂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甚至能够挽救人的生命。但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只要每天好好吃饭、科学饮食,食物里的营养就足够维持健康了,不必再额外补充营养补充剂。
第二大误区是年轻人出现“衰老焦虑”。
“衰老其实是人体在成熟期、繁殖期之后才出现的,我不太主张年轻人抗衰老。”王钊教授说,生物进化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年轻的时候,自然选择的目的是让人体尽快成长,且成长得尽可能壮实,而不是过早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抗老。
王钊教授举例道,很多年轻人为了保持年轻体态采用戒碳水的方法,而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支撑人体成长、繁育的关键要素,如果碳水摄入不够,不仅无法保持健康,还会给身体带来损害,得不偿失。
提升健康水平 让人们老而不衰
那么,人们到底该怎么正确抗衰呢?面对记者的提问,王钊教授说了四个字——老而不衰。
“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其中有多少年是健康的呢?有多少年是疾病、失能或失智的呢?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王钊教授说,有资料显示,如果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那么,失能、失治和疾病期约为14—15年。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失智、失能和疾病期从14—15年,缩短为10年、5年,或者3年、2年,这样一来,人们的健康水平就会得到较大提升,幸福指数也会大幅提高。”王钊教授说,“做了这么多年关于衰老的研究,我一直主张健康老龄化和老而不衰。我认为,健康重于寿命的延长。人总是要变老的,怎样在变老的过程中,让人们老而不衰、保持健康的状态是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