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作者: 李军

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0

在当今社会,食品添加剂已广泛潜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超市里的零食、饮料无一不含食品添加剂。与此同时,食品添加剂问题也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时常引发诸多激烈的讨论与争议,有些人甚至到了谈“添”色变的地步,认为含有添加剂的食品都是有害的、不健康的。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错误的,需要及时纠正,否则将不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深入、科学地认识食品添加剂,进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它,这样才能在享受丰富多样食品的同时,也确保自身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正确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从严格的专业定义来讲,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这个定义虽然简洁明了,但其中涵盖的内容却极为丰富且复杂,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从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来看,其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别,每一种类别都有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是防腐剂。防腐剂的核心作用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通过干扰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使其无法在食品中大量滋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最常见的防腐剂便是山梨酸钾,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尤其在一些加工肉类、烘焙食品、饮料等产品中,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山梨酸钾之所以能发挥出色的防腐功效,是因为它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阻碍其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让那些可能导致食品变质的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难以存活和繁衍。

苯甲酸钠同样是常见的防腐剂,常用于酸性食品的保鲜,如生产果汁饮料、果酱等产品时,添加适量的苯甲酸钠能确保这些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品质,不会轻易出现变味、发霉等情况。

二是着色剂。着色剂主要肩负着赋予食品诱人色泽的重任,让食物从视觉上就能够吸引消费者,极大地提升人们的食欲。在众多着色剂中,胭脂红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常常应用于糖果、饮料以及糕点等食品中。胭脂红属于合成着色剂,它能够调配出鲜艳且稳定的红色,使得糖果呈现出令人垂涎欲滴的亮丽色彩。

除了合成着色剂外,还有天然着色剂,如从植物中提取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它们不仅能为食品带来自然、清新的色泽,还往往被消费者认为更具健康属性。比如,一些绿色蔬菜面制品中使用的叶绿素,会让面条呈现出清新的绿色,好似融入了满满的蔬菜营养,备受人们的青睐。

三是甜味剂。甜味剂在满足人们对甜味需求的同时,又为那些需要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提供了理想的选择。阿斯巴甜就是一种被广泛知晓的甜味剂,它的甜度极高,是蔗糖的180—220倍,但所含热量却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因如此,它常常被应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以及一些低糖糕点等产品中,让人们既能享受到甜蜜的滋味,又不用担心过多的糖分摄入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甜蜜素、安赛蜜等也属于甜味剂,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甜度特点和适用范围,共同丰富着食品的甜味选择。

除了上述提到的三大类,食品添加剂还包括增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膨松剂、酸度调节剂等众多类别。增稠剂可以调节食品的浓稠度,如酸奶中添加的明胶、果胶等,能让酸奶拥有醇厚的口感,避免过于稀薄;乳化剂能让油和水这两种原本不相溶的物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确保食品质地均匀,如蛋黄酱、冰淇淋等产品中的乳化剂,能使这些食品的口感细腻、顺滑;抗氧化剂主要是防止食品中的油脂、维生素等成分被氧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天然抗氧化剂以及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等合成抗氧化剂;膨松剂能使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多孔的疏松结构,如松软可口的面包、蛋糕等,就离不开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铵等膨松剂的助力;酸度调节剂则用于调节食品的酸碱度,维持食品的良好口感和稳定性,常见于各类饮料、罐头食品等。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这一说法,这并非虚言,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主要发挥着两大作用。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在现代食品的整个产业链中,从食品的生产加工到后续的储存和运输环节,再到最终摆放在超市货架等待消费者选购,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而食品添加剂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以面包为例,在其被制作完成后,如果没有合适的添加剂来保驾护航,仅依靠面包本身的自然特性,保质期会非常短暂。这是因为面包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这些恰恰是微生物喜爱的“食物”,在常温环境下,空气中的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很容易在面包表面和内部滋生繁殖,导致面包很快就出现发霉、发酸等变质现象。而当添加了像丙酸钙这样的防腐剂后,它能够在面包的储存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抑制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为面包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保存环境,使得面包的保质期得以有效延长,顺利地从生产车间到达消费者手中,让更多人能够品尝到美味的面包。

再看罐头食品,其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保存,除了采用密封和高温杀菌等工艺外,食品添加剂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一些水果罐头会添加适量的柠檬酸作为酸度调节剂,一方面可以调节罐头内的酸碱度,使其处于一个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酸性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增强水果的风味,让水果罐头在开启后依然保持着新鲜水果的酸甜口感。而且,在罐头的长期储存过程中,抗氧化剂也在默默地“守护”着食品的品质,防止水果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等被氧化破坏,确保消费者吃到营养丰富、口感良好的产品。

在肉类加工食品领域,食品添加剂同样至关重要。肉类本身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很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而变质,同时其脂肪也容易氧化酸败,影响口感和品质。亚硝酸盐在肉类加工中就是一种常用的添加剂,它不仅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能够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障肉类食品的安全性,还能与肉中的肌红蛋白发生反应,使肉类呈现出诱人的红色,提升其外观品质。当然,亚硝酸盐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剂量控制和规范要求,因为过量使用可能会产生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只要按照标准合理使用,它就能在肉类加工中发挥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提升食品加工工艺

除了保障食品品质,食品添加剂在提升食品加工工艺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小觑,它可以贯穿于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让食品拥有我们所熟悉且喜爱的口感、质地和外观。

以饮料生产为例,饮料的成分往往较为复杂,包含水、糖分、果汁、香精等多种物质,要想让这些成分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品质稳定、口感良好的产品,就离不开乳化剂和增稠剂的“帮助”。在生产果汁饮料时,水果中的天然色素、果胶等成分容易出现沉淀现象,使得饮料出现分层,影响外观和口感。这时,添加适量的果胶、黄原胶等增稠剂,就能增加饮料的黏稠度,让这些原本容易沉淀的成分均匀地悬浮在饮料中,保持整体的稳定性。同时,对于那些含有油脂成分的乳饮料,像奶茶、植物蛋白饮料等,乳化剂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使油脂以微小的液滴形式均匀分散在水相中,从而确保饮料的质地细腻、口感顺滑。

在乳制品的加工中,食品添加剂同样有着精妙的运用。例如,在酸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需要乳酸菌发酵产生独特的风味和营养外,还需要添加一些添加剂完善其口感和质地。如明胶、琼脂等增稠剂,可以让酸奶在发酵后形成浓稠的凝胶状,使其具有醇厚的口感,符合消费者对于酸奶的期望;酸度调节剂可以让酸奶既有着恰到好处的酸味,又不会过于酸涩,以满足人们的口感需求。

在烘焙食品中,膨松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日常所享用的松软可口的面包、蛋糕等,其内部那多孔的疏松结构正是膨松剂作用的结果。以面包为例,当面粉、水、酵母等原料混合揉制后加入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等膨松剂,在烘焙过程中它们会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进而在面团内部形成一个个微小的气泡,随着温度升高,气泡不断膨胀,最终使面包体积增大,质地变得疏松、柔软。而蛋糕的制作中,泡打粉也是常用的膨松剂之一,它能让蛋糕面糊在烘烤时迅速膨胀,形成松软的口感,满足人们对于美味蛋糕的追求。

违规行为是人们反对食品添加剂的根源

现如今,人们之所以对食品添加剂“恨之入骨”,是因为将其误解为有害的物质,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且不准确的,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和剂量添加,该产品就是安全的。

我国以及世界各国都有着极为严格的食品添加剂审批、监管流程,对于每一种拟投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相关部门都会组织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这种评估涵盖了多个方面,从毒理学角度出发,会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严谨的人体临床试验,研究食品添加剂在不同摄入量情况下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以确定其安全剂量范围。从化学性质方面,会分析其在食品加工、储存以及人体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反应活性等,确保其不会产生有害的化学反应或分解产物。从使用必要性来看,只有那些确实能对提升食品品质、改进工艺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且没有其他更安全替代物的添加剂,才会被批准使用。

媒体上曝光的那些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不法商家违规超量、超范围使用添加剂导致的,而并非添加剂本身的过错。例如,曾经有个别不良商家为了使食品的色泽更加鲜艳,违规超量使用合成着色剂,或者将只允许用于某些特定食品的添加剂应用到其他不适合的食品品类中,这些违规行为才是引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担忧的根源。

食品添加剂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正确使用时,它能为食品保驾护航、增添光彩;而一旦被滥用,就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仅仅因为存在一些违规使用的现象,就全盘否定食品添加剂的积极作用,而是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如何加强监管,确保其规范使用。

理性对待食品添加剂的建议

为了消除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食品时要摒弃那种一看到配料表中有食品添加剂就果断拒绝的片面做法。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是常见现象,我们应该做的是查看其使用是否合规,这就需要提前了解不同添加剂的具体作用以及相应的使用标准。比如,可以通过阅读专业的科普书籍、观看权威机构发布的科普视频或者参加社区组织的食品知识讲座等方式,深入了解各类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功能、安全性等内容。只有自己掌握了专业、权威的知识,在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食品时,才能更加理性地做出选择。

此外,消费者还应当增强维权意识,如果发现购买的食品存在添加剂使用违规等问题,要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反映,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为营造健康、规范的食品市场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直接使用者,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按照标准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为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开始,严格把控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确保所采购的添加剂来源正规、质量合格。在生产过程中,要精确计算添加剂的使用量,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添加剂的添加操作,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做到每一批次产品中添加剂的使用都有据可查。

同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让每一位涉及食品生产的员工都深刻认识到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避免因员工操作不当或对规定不熟悉而导致发生添加剂违规使用的情况。此外,企业还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从源头上保障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范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总之,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当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食品添加剂,既不盲目、恐惧,也不忽视其规范使用的重要性,只有科学认识它、理性对待它,才能保障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