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螺,抵只鹅

作者: 盛新虹

清明螺,抵只鹅0

“清明螺,抵只鹅”,江南水乡大多有清明时节吃螺蛳的习惯。螺蛳“潜伏”在泥中,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春暖花开之后慢慢“苏醒”过来,开始进食。这个时候的螺蛳离繁殖尚有一段时间,肉质韧而不老,最为丰满、鲜美,甚至能与鹅肉媲美,而且泥腥味轻,个头又大。等过了清明,螺蛳开始产子,体内满是小沙石,就会影响螺肉的口感。

江南自古丰饶,水肥草美,自然资源丰富,山上湖里、田间地头就是最好的“菜篮子”。阳春时节,浅滩边、小溪处、泥沼里,乃至垄沟内,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一颗颗青壳螺蛳的身影。它们或依附在水草间,或栖息在石砌缝边,在暖阳下纷纷露出水面,把大半个身子伸出壳外。那两条柔软、细长的触角是它们感应外界的“天线”,只要受到惊吓或感到威胁时,就会立刻敏锐地缩回壳里,鳞片随即合拢。跟蜗牛背着“房子”走一样,外壳是螺蛳的“家”,尽管沉重,却可以保护它们免受伤害。

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肴均不及。螺蛳的吃法有很多,爆炒、清烹皆宜。加酱油蒸熟,再搁点葱油,就是一样荤菜;焯水后挑出肉来,与鲜嫩的春韭同炒,那更是无上鲜品。不过,最常见的做法还是爆炒。将事先浸养好的螺蛳洗净,剢去尾巴,锅中油烧热后爆香葱姜蒜,倒入螺蛳和黄酒,便见火苗升腾,劈里啪啦声四起,香味扑鼻而来。然后加少许水、酱油、糖等佐料,喜欢吃辣的可以加上辣椒,大火翻炒使其快速入味,待螺蛳的鳞片差不多都脱落了便可起锅装盘。

江南人都是吃螺蛳的高手,不用手,筷子夹起来直接将螺口对准嘴边,唇齿之间轻轻一吮一吸,一团滑嫩的螺肉带着汤汁便应声入口,然后吐掉螺壳接着吃下一个,津津有味,看得人直咽口水。我以前总觉得,在众人跟前伸着脖子用力吮吸的样子实在有失雅观,但到底还是禁不住美味的诱惑,索性放开了手脚,不顾油腻直接上手,一个个自顾自地吃个痛快。于是,一片“嗞嗞”声响起,人们看着彼此的狼狈样相视而笑。

乡人口中有“螺蛳过酒,强盗来了也不走”的说法,虽有夸大之嫌,却足以说明螺蛳好吃,是下酒的绝妙之物。不过,要想将这一平常食材做出人间至味,必须会挑选螺蛳。最好选择外壳如翡翠般青绿、透亮的,要有一定的光洁度,这说明它生长的水域环境较为干净,这样的螺蛳才新鲜。

买回家后,先将螺蛳放在清水里静养两天,每天换水,最好再滴上几滴麻油,以便使螺蛳吐净泥沙。剢螺尾也讲究恰到好处,尺度太小,吮吸不出螺肉来;尺度太大,就可能浪费了最肥美的膏腴。

一众春鲜里,价格最亲民的莫过于螺蛳。与同样生活在水中的蟹、鳝相比,螺蛳虽是平淡之物,没有士大夫持螯赏菊的清高诗意,也上不了大观园的台面,但“河中第一鲜”的美誉也并非浪得虚名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