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里的美食密码
作者: 张宇
近期,动画电影《哪吒2》在全球掀起播放及讨论热潮,截至3月23日,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突破153亿元,位居全球影史票房第5。在《哪吒2》中,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精美绝伦的画面,各种美食也让人印象深刻,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生活气息,更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大门。
美食,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佳肴,更是体现文化基因的密码。从《哪吒2》中出现的各种美食,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市井生活、家宴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哪吒2》里的美食图鉴
仙界美食:长生不老的追求
影片中,太乙真人为拯救哪吒,不惜耗费千年修为炼制仙丹。这颗仙丹金光闪闪,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仙丹往往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等观念相联系。比如,《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制的金丹,《白蛇传》中白素贞盗取的仙草灵芝,都显示了古人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
此外,仙丹的造型和色彩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圆形意味着圆满、完美,金色象征着尊贵和吉祥,这些元素都体现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市井小吃:人间烟火的温度
在陈塘关热闹的集市上,各种小吃摊林立,包子、糖葫芦、糕点等小吃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市井小吃既是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食物,更体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比如,包子代表了团圆和美满,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美食;糖葫芦酸甜可口,是孩子们喜爱的食物,也是许多人童年美好的回忆。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吃,背后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宴食物:亲情纽带的象征
影片中,李靖夫妇为哪吒准备的家宴虽然简单、朴素,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家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感情、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
在中国传统家宴中,菜肴数量、构成和摆放、座次朝向和安排、用餐的礼仪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鱼代表了年年有余,黄豆芽象征着吉祥如意,这些美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火锅:川渝文化的缩影
在番外剧情中,太乙真人为了寻找给哪吒重塑肉身的材料,让李靖找来了陈塘关所有的食材,被天雷劈得暂时患上健忘症的太乙真人却意外用这些食材做了顿火锅,让人忍俊不禁。火锅作为川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不只是味觉的体验和享受,更是千百年来川渝文化的缩影。
川渝火锅的核心当属麻辣飘香的底料。红花椒、青花椒提麻增香,加入的醪糟则使得各色香料的味道互相交融,提升了丰富的味觉体验。九宫格的涮锅,可以让食客们各享一格,互不干涉,代表了川渝人热情好客、包容开放的性格。
海鲜:天津饮食文化的代表
影片中,说着天津话的章鱼将军吃了被三昧真火烤熟的自己的触手,这一幕引发了很多人的笑声。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因河而建、向海而兴,海鲜是天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人对于海鲜的烹饪方法灵活多样,创造了诸多海鲜美食,如韭菜炒八带、酱爆八带、温拌八带、炖肉煨八带、馇八带、虾酱炒八带……较为著名的莫过于炒青虾仁,选用海河里的大个青虾,开背去线,以本味为主,不过多加调料,下锅快速滑炒,汁清芡薄,装盘的时候虾都是晶莹、透亮的,甚是好看。
藕:江苏美食的瑰宝
影片中,太乙真人用藕粉重塑哪吒肉身的情节,也让莲藕这一食材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藕生长于泥水之中,其洁白如玉、肥硕饱满的形态象征着纯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藕常常与“清廉”“高洁”等品质紧密相连,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象征着君子的品德。同时,藕的孔洞结构也寓意着通达与顺畅,代表了吉祥的意义。
从味觉角度来看,藕的口感脆嫩爽口,既可生食,也可烹饪成多种佳肴。在江苏,藕是“水八仙”之一,与水芹、茭白等水生蔬菜并列,成为江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宝应县被誉为“中国莲藕之乡”,有着1200多年的种藕历史,通过深加工,将藕制成藕粉、藕夹、藕汤等特色产品,推动了莲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美食背后的文化基因
地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地域辽阔,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体系。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因此北方人喜食面食,如馒头、面条、饺子等,此类食物能提供充足的热量,也成为了北方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稻种植广泛,因此南方人偏爱米饭,米饭的细腻口感和丰富的搭配方式,使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川渝地区地处盆地,气候潮湿,当地人通过食用麻辣食物驱散体内的湿气,因此川菜以麻辣著称,火锅、麻辣烫等美食成为了川渝地区的代表性食物。江浙地区则因靠近丰富水系,喜食水产品及各种水生蔬菜,饮食以清淡、鲜美见长。
《哪吒2》中出现的各种美食,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陈塘关集市上的小吃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反映了北方人朴实、热情的生活态度;而太乙真人炼制的仙丹体现了道家文化中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审美取向,何尝不是道家文化对仙界美食的独特理解呢。
历史传承:舌尖上的文化记忆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传统美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比如,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创造的,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用粽子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粽子的制作工艺和饮食习俗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代表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对爱国精神的传承。
再如,月饼是中秋节的美食,意味着团圆和美满。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当时人们用月饼祭拜月神,祈求家庭团圆和生活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种类和口味不断丰富,有京式、苏式和广式等多种地域风味,馅料也由传统的莲蓉、豆沙、五仁发展到现代的榴莲、奶黄、咖啡。通过这些美食,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找到了在现代社会中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民族情感: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烟火气,是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在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与特定的美食紧密相关,既满足味蕾,又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吃饺子是北方地区的习俗。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来年财源广进、家庭幸福美满;南方地区则习惯在春节期间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再如,元宵节吃的汤圆和元宵,其圆圆的形状代表着圆满,芝麻或豆沙等甜口的馅料则寓意着生活的甜蜜。
《哪吒2》中的美食,为大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享受,更是一次美轮美奂的味觉盛宴,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仙界到人间、从历史到现实,美食始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联,是真真切切的文化记忆、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
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用心去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美食故事,让美食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注:本文是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社会教育(社科普及)重点资助项目:《社科普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案例研究》(24SJA-09)、苏州市社科普及惠民扶持项目(苏社科字〔2024〕14号,编号100)和苏州城市学院校级重点课程《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