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拌饭,一碗人间烟火
作者: 林丛中
猪油拌饭是一道非常接地气的平民美食,但正如知名美食作家蔡澜先生感言:“谷类之中,白米最佳,一碗猪油捞饭,吃了感激流泪。”对此,我感同身受,深以为然。母亲做的猪油拌饭虽说简单,却赛过所有复杂菜品,是我心里最好吃的一碗饭,曾撑起了儿时滋味十足的一片天。
我的老家地处南方水乡,多种水稻,米饭便成为了家里的主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各家各户都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碗里也时常缺荤少腥,只要饭能管饱,菜是不讲究的。
那时候,我家老屋灶头间的案板上有一个专门盛放猪油的青花陶瓷罐,弧腹平底,内壁白釉,圆型盆口。平时家里烧饭、炒菜,用的最多的就是储存于陶瓷罐里的猪油。母亲说,炒菜只有放猪油才最香。
年少时,我时常替父母去买菜,往往天没亮就到肉店去排队,这样才能买到猪板油。肉店专门切出一堆堆的肥肉,供人们买回家熬油,最上乘的部位是猪板油,当时卖九角一斤。买回家后,母亲先用清水把醇厚的猪板油清洗干净,切成拇指盖大小的块儿,然后起锅,加上少量清水,等大火煮开后转中火,把猪油倒入,再用小火慢慢熬制。不一会儿,灶房里就满是油香味。
慢工出细活,等亮黄色的猪油熬出来后,母亲不时翻动着,反复熬榨,直到油渣的体积明显缩小且变成金黄色才熄火。此时煎熬出来的猪油十分清亮,没有过多杂质。等到喷香、焦黄的油渣一出锅,我们兄妹几个就趁热拿一块儿塞进嘴里,那个香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剩下的油渣可以同青菜或萝卜丝一块儿炒,让素菜也有了荤腥味。
待熬好的猪油微凉时,母亲便将其装入已提前放有盐的陶瓷罐中,搁置半天后,猪油便会凝固为细腻的乳白色,就像那时候妇女们用的雪花膏,分外漂亮。母亲一般将装着猪油的陶瓷罐放到阴凉处保存,通常能吃大半年。
这些猪油除了用来炒菜,母亲还会用它做猪油拌饭。等灶锅里的白米饭焖熟后,母亲盛出一碗,再挖出一匙凝固成白脂的猪油,在烫饭的催化之下,油脂迅速化开,蒸腾的热气激发出猪油纯粹的香。若再加上几滴黄豆酱油、撒上几粒葱花,拌开后食用,饭香和酱鲜融为一体,油而不腻。那时的我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不一会儿,饭碗就见了底,真应了那句俗话“一油压百菜”。平淡的一碗饭也能吃出幸福感,那个场景、那种味道,虽已过去了几十年,但我至今难忘。
随着生活条件日益好转,各种植物油代替了猪油,猪油拌饭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这些年,当我想吃猪油拌饭时,便去菜市场买些猪板油,按照母亲的做法做上一碗,怀旧的同时也重温母爱。
猪油拌饭,一碗人间烟火。它既有粮食和猪油的清香,更有生活的醇香和温暖,记载了我的成长足迹,盛满了过去那段艰苦的岁月和母爱的味道,亦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情愫,以及一段刻骨铭心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