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筒鲜鱼

作者: 潘正伟

外婆家的筒鲜鱼0

筒鲜鱼是河南信阳商城的一道主料为鱼的地方风味名菜,味道鲜嫩,芳香可口。

据《商城志》记载,战国时期,由于夹在吴国和楚国的中间,商城经常受到两国战乱的波及,当地人为了逃避战乱,只好拖家带口躲到深山里。为了行走方便,又为了能填饱肚子,人们就地取材,把毛竹放倒,做成一个个竹筒,装入大米和各种食物带进深山,轻巧又方便,筒鲜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意外出现的。在竹筒里捂了一段时间的腌制鱼肉,没有腐烂的气味,烹饪好后还保留了鱼肉本身鲜嫩的口感。

童年时,每年暑假妈妈都会带我去信阳的外婆家,外公外婆会为我砍下毛竹筒,做上一顿清蒸筒鲜鱼。

制作筒鲜鱼使用的是入冬之后的鲢鱼,此时的鲢鱼个大味美,其传统做法如下:将2斤以上的鲜鱼刮鳞去脏,洗净沥干后切成块儿状,拌入适量食盐后装进鲜毛竹筒内,密封置于阴凉处。月余后,取出鱼块儿以清汤加佐料煮沸,或直接蒸熟后撒些许葱花,吃起来肉质鲜嫩,竹香中略带腐乳味,别具一格。

作为地方风味名菜,筒鲜鱼的魅力概括起来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臭、散、鲜。

“臭”是对刚取出来的筒鲜鱼味道的形容,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臭,而是初闻臭吃起来香。筒鲜鱼之所以闻起来臭,是因为制作前要在鱼肉上撒一层薄薄的盐,这层盐在低温、密封的环境里慢慢渗入鱼肉里,使鱼肉产生发酵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化学反应会衍生出一股类似腐乳的臭味。

“散”是对已经烹饪熟的鱼肉的描述,用筷子轻轻一拨,肉和刺就能分离,但鱼肉是神散形不散。能轻而易举地把肉刺分离,得益于时间和细盐的神奇反应,细盐进入鱼肉,让鱼肉的肌理纹路变得更加整齐有序,用筷子压鱼肉的时候,鱼肉会沿着鱼刺周围成块成块地散落开来。

“鲜”是对鱼肉口感的描述,这也是筒鲜鱼的最大魅力。经过长时间的腌制还能保持鱼肉口感的鲜,主要利益于低温和细盐。低温有利于保鲜,所以制作筒鲜鱼的最佳时机是寒冬腊月,利用自然条件使鱼肉不变质;细盐在密封环境里会融化成盐水,既能让鱼肉入味,也能让鱼肉保持湿润的状态,将鲜味保持在鱼肉里。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筒鲜鱼的鲜,首选方法是做汤,一边吃鱼肉一边喝汤,十分符合信阳人的饮食习惯。

随着环境的变化,鲜毛竹日益紧缺,制作筒鲜鱼的容器换成了陶制坛罐或不锈钢钵子,腌料中多了姜丝、干椒等,做法也多了辣炒、火锅等。如今,妈妈就时常做辣炒筒鲜鱼,味道别具一格,特别是放凉之后的辣鱼冻,辣味十足。每次吃筒鲜鱼,我都会想起童年时在外婆家那段有美食、有快乐、有爱意的日子。

上一篇: 童年的“美食”
下一篇: 又是一年荠菜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