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美食”
作者: 金光
我的家乡在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区,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在物质匮乏时期,老百姓就地取材,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来充饥,我也曾吃过不少。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已经非常富足,但儿时的那些“美食”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提醒着我勿忘那段艰难的时光。
炒面
我说的炒面跟现在的完全不同,它是将玉米、黄豆、高粱、柿饼皮子或者冬天切晒干的柿糠放在干锅里炒熟,然后用石磨磨成面,储存起来供日后吃。吃的时候,挖上半碗炒面粉,兑点玉米糁稀饭,拌到稠稀适宜就可以吃了。
炒面是名副其实的杂粮面,最大的优点是扛饿,比吃玉米糁、面条或馒头都管用。每年春天,山里人会干大量的农活,如挖荒地、挑粪筐,光吃玉米糁稀饭很快就饿了,所以家家户户都做炒面。
干活的时候,老家人就用布袋把炒面装上,再带着碗筷,歇晌时,倒半碗炒面,在田边的小溪里舀半碗泉水,搅拌匀实了就吃。初春季节,架在树枝上的冻柿子因为天气变暖也都消软了,很多人就用它拌炒面吃,甘甜可口,味道很特别。
我们上学时也会装些炒面,饿了就吃一点。因为是干吃,嚼半天也咽不下去,有时候还噎得直流眼泪。吃的时候也不能说话,一说话炒面就从嘴里吹了出去,所以同学们发明了一个歇后语:刮大风吃炒面——说不出口。
碾转儿
小麦还未泛黄的时候,家里的粮柜就已经见底儿了。眼看就要没吃的了,大人们十分着急,只好将自留地里那片还没成熟的麦子割了。
青秆的麦子是脱不了皮的,人们想了个办法,先堆在墙角捂两天,然后一点点地将麦穗捋下来,搓掉麦芒后放在小石磨上碾(后来人们发现碾的话会流失许多麦浆,就改用磨),磨成的糊糊状东西就叫碾转儿。
吃的时候,将碾转儿放在漏瓢里,然后使劲拧压,漏下的部分直接掉在开水锅里,煮熟后就着酸黄菜吃。有条件的人家不是煮,而是炒着吃,别有一番风味。
浆粑粑
浆粑粑与碾转儿的做法差不多,只是食材不同,味道也不同。
浆粑粑是用未成熟的嫩玉米做的。玉米刚长出粒儿时,是同玉米芯儿粘在一起的,无法剥离,人们只好剥了玉米皮,连同玉米芯儿一块儿用刀剁成块状,再拿到石磨上磨。为了不浪费粮食,人们都是挑选那种长得低矮的细秆玉米做浆粑粑。
刚磨完的浆粑粑带着汁液,无法保存,人们便先晒上几天,待水分近干,成块状时就收起来。吃的时候,用手捏成馒头状或窝窝头状,放在荜子上蒸熟,吃起来很粗糙。
火鳖子
在我的童年时光里,吃的最多的就是火鳖子,因为它的做法最简单、随意。烧好了饭,灶堂的火还没燃尽,奶奶取出半碗玉米面,用水一和,在案板上随手拍成饼子状,放在火钳上送进灶堂,贴着灶边扣在那儿。经过余温烘烤,火鳖子的中间部分就鼓起来,待灶火彻底熄灭也就烤熟了。刚出炉的火鳖子有一层硬邦邦的黄盖儿,咬一口,满嘴都是玉米味儿,又脆又香。
虽然火鳖子没有细面馒头好吃,但在那个年代,能够吃上火鳖子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玉米面凉粉
贫困时期,农村人家常吃玉米,夏天的时候,烧一锅玉米面糊糊,用漏瓢做成面鱼儿;到了冬天,人们就吃玉米面凉粉。
玉米面没有白面那么劲道,无法擀成面条,人们只好想办法把它做成别的可口的食物,玉米面凉粉就是其一。
玉米面凉粉的做法极其简单:先在玉米面里兑上水搅拌均匀,然后烧一锅开水,将玉米面糊倒进去做成稠一点的糊糊,再盛到大碗里,泡在凉水盆中,等玉米糊凉透的时候就会结成块儿。吃的时候就切一小块儿,再切成丁状,待水烧开后倒进锅里,放些碎菜叶子煮熟就可以了。
玉米面凉粉吃起来很粗糙,毫无香味可言,我小时候非常不爱吃,每次奶奶都会哄着我吃一碗。直到如今,一提起玉米面凉粉,我还有反胃的感觉。
饸烙
饸饹面是北方特有的面食,由荞麦、燕麦、莜麦等粗粮制作而成,加工的时候会用到一种特殊的工具,叫饸饹床。
做饸饹的时候,人们把饸饹床放在灶台的大锅上,锅里烧着开水,然后把和好的面团放在饸饹床上,用一根粗粗的木杠往下压,饸饹面就像粉条一样从上面的细眼里漏下来,掉进开水锅里。待面压完,饸饹也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拌着蒜汁就吃。
在我的家乡,种燕麦的人很多,一些人喜欢做燕麦饸饹面。川里人也想吃饸饹,就把玉米面和红薯面掺在一起,做成红薯面饸饹,煮熟后细腻、发亮,吃起来很劲道,但不顶饿,而且吃多了容易胃胀。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很高,再也不用吃那些难以下咽的粗粮了,但有时候细粮吃多了,我还真想念当年的那些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