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凉亭雪枣的香甜酥脆
作者: 段佩明 孙春旺
久居异乡,忘不了老家的亲人,也忘不了老家的美食,特别是皖西南的凉亭雪枣,更是让我魂牵梦绕。
儿时,尽管生活拮据,但每到过年,父母总会买上两斤雪枣,先拿出几根给我解馋,剩下的便藏起来留着待客。无数个日夜,那形如大枣、色白如雪、味甜如蜜、咬之酥脆、入口即化的雪枣,都让我思之念之。饱食雪枣,是我那时候挥之不去的愿望。
凉亭雪枣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唐武德年间天下大乱,一位名叫李传金的外乡人因避战祸,来投奔凉亭河的亲戚。他发现当地盛产的糯稻外壳绛红、米粒细长,口感香糯、黏滑,是做雪枣的上等原料,于是将做雪枣的方法传授给亲戚。一传十,十传百,雪枣传遍了凉亭河两岸,传了一代又一代。
到清代末年,凉亭河附近的许多人都会这门技艺,雪枣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在古老的镇上涌现,凉亭雪枣渐渐声名远播。据传,有一年冬天,年幼的慈禧跟随父亲惠征居住在皖南,不幸染上伤寒,久咳不愈。惠征偶然得知凉亭雪枣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便托人买了几斤,慈禧食过之后竟然痊愈。清代末年,大权在握的慈禧念念不忘凉亭雪枣,要求地方朝贡。从此,凉亭雪枣便有了“御膳雪枣”之名。
20世纪80年代,农家仓廪实,却遭遇卖粮难,加工雪枣成为乡人将粮食转换成钞票的重要途径。每年秋收过后,乡人便趁着天气晴朗制作雪枣,房前屋后的一个个晒匾里都晾晒着雪枣坯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家曾经做过一次雪枣。那年糯稻大丰收,父母决定加工成雪枣拿去卖。表姐夫是做雪枣的高手,父母特意把他请来,另外还请了几位邻居帮忙。做雪枣工艺复杂,工序繁多,既是技术活儿,又是体力活儿。先将糯米淘净,浸泡一日,沥干后轧粉,兑上豆浆后和成粉团,上蒸笼熏熟成糍粑,再倒进瓷钵内搅拌,搅到黏稠有韧性时上模压成条状,冷却后切坯,再晒坯。晒干的坯子入温油中“过油”,然后将油烧沸,让坯子膨化到外薄如纸、内如瓜瓤后捞起,再入浆,上糖、上粉,给雪枣穿上一层雪白的“外衣”,此时才成为外焦里嫩、香甜酥脆的雪枣。
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子,冲劲儿十足,放学回家后,接过表姐夫手中的搅拌棒就干。初试身手感觉很轻松,搅了十余个回合,糍粑的黏性越来越大,越搅越黏,越搅越沉重,一钵下来腰酸手痛,出了一身汗。这件事使我明白,雪枣好吃,制作不易。
那一年,因为家里没有销路,辗转托人售卖雪枣,费了很多周折才卖完,货款拖了一年才追讨到手。后来,随着雪枣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成立了“雪枣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负责雪枣的兜底销售。乡人做雪枣的积极性高涨,雪枣的销售迅速打开局面,远销大江南北,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舌尖上的美食。
前不久,老家的一位朋友寄来几盒凉亭雪枣,我迫不及待地拆开精美的包装,拿起一根缓缓地吃着,重拾记忆中的味道,品味岁月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