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美食的味觉之旅
作者: 陈晓莹
前一阵,热播剧《国色芳华》掀起了一股“牡丹热”,其实除了牡丹,剧里出现的美食也同样吸引人。在剧中,烤胡饼、牡丹酥和鲜花饼作为传统美食,不仅代表了唐朝的风味,也承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时代背景。
烤胡饼起源于丝绸之路时期,西域的胡饼从中亚传入中国,在唐朝成为了街头巷尾的常见美食。剧中,胡饼不仅是何惟芳与蒋长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条无声的纽带,使他们之间的情感紧密相连。何惟芳与蒋长扬每一次分享胡饼,都充满了温暖之情,也让两人的关系日渐亲近。
烤胡饼的制作没那么复杂,发酵后的面团撒上芝麻和油,用炭火慢烤至外脆内嫩、香气扑鼻即可。每一口咀嚼,仿佛都在诉说着唐朝的开放和包容,承载着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接纳。正如何惟芳所说:“确实比钱帛难得。”这句话不仅强调了食物的美味,更暗含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牡丹酥是洛阳的传统名点,其细腻的工艺和美丽的外观象征着唐朝人民对美学的追求。酥皮层层折叠,内里用天然色素勾画出牡丹花瓣的形状,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咬上一口,酥皮的酥脆与花瓣的细腻相融合,代表了唐代的精致生活与高雅审美。牡丹酥不仅满足了味蕾,更展现了洛阳作为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在剧中,牡丹酥成为了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它的精致与美丽也反映了唐朝文化的繁荣与细腻。
鲜花饼在剧中不仅是点心,更是剧中人物情感的载体。秦胜意亲手为弟弟秦六郎做鲜花饼时,这枚小小的饼承载着深厚的姐弟情谊;当牡丹代替故去的秦胜意为秦六郎做鲜花饼时,它所承载的姐妹之情、手足之情更浓、更深。
鲜花饼的制作过程虽简单,但要想保留住花瓣的香气与糖浆的甜美,并让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交织却十分考验手艺。在剧中,这道点心象征着亲情、回忆和家族的传承,每一口都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通过这些美食,剧中的人物与时代得到了深刻的刻画。烤胡饼代表着唐朝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异域文化的接纳;牡丹酥象征了唐朝的审美与文化精致;鲜花饼则传递了深厚的亲情和家族传承。每一道美食不仅满足了剧中人物的味蕾,更深深镌刻在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