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团圆与福气的武冈空饼
作者: 方八另 谭璐 蔡振林 银丽芳 银中华
提起武冈非遗美食,空饼榜上有名,其由湖南银氏所创造,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湖南银氏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清人张德昌纂的《武冈乡土志·氏族志》载:“银,得姓出五季时,马殷割据湖南,开科取士,银青与廖光图、胡文美同事,马殷均擢为光禄大夫,三人合赐赞语。”唐末乾宁三年,马殷逐步统一湖南全境,任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开平四年,马殷开天策府置办官属,其子马希范仿唐太宗李世民在天策府开文学馆,置廖光图、银青、胡文美、徐仲雅、李宏皋、何仲举、刘昭禹、拓跋恒、石文德等十八人为学士,均有文名,有文章名世,湖南银氏才载于史册流传。后来,马希范擢升银青等人为光禄大夫,赐十八学士赞语,视为表扬、嘉奖。
之后,银青的子孙越来越发达,家世日渐殷厚,族群不断壮大。银青第十子热衷武术和拳脚,后来参与征战获取功名,成为一名参将,在潇湘之外守护疆土。经过无数次战争后,银青之子渐渐厌倦战场厮杀和官场欺诈,想回到潇湘赡养父母。将军看到他的忠孝,遂将其调往邵州任职,担任邵州镇守。
镇守邵州后,银氏成为地方镇守使和卫、所负责人,因军民需要长期在邵阳边陲小邑坚守,为了养活军队,遂发展农业、小手工业及商业。银氏族人中,有人以熬制麦芽糖为业,将生产的麦芽糖卖给卫、所、军及周边县、州、府等,并换取铁、棉花、粮食等军需。
明代初年,银氏第十代从邵阳县迁入武冈南乡陆家桥,即大东乡大坡团,开始在武冈屯军的历史,银氏族人继续经营着麦芽糖的产业。
弘治七年的中秋节前夕,武冈屯军都梁王想趁这个日子搞庆祝活动,负责都梁王厨房的银氏族人便按要求制作过节糖饼。在制作糖饼的过程中,由于添加麦芽糖后碱放得有点多,厨师又舍不得废弃,便照样烘烤成糖饼,没想到烤出来的糖饼改变了原有的形状,呈球冠状凸起,饼内发空。银氏族人尝了一下,既脆又甜,十分好吃,便把所有的面团全部烤成空心糖饼。都梁王吃了之后大喜,曰:“空饼也!”武冈空饼由此诞生。后来,武冈空饼在武冈全面推开,进入百姓生活,因其形似圆形,象征团圆、寓意幸福,故又名“福饼”。
发展到清代初期,银氏的空饼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武冈空饼也被用在节日祭祀中。嘉庆期间的《武冈州志》卷十二“风俗”载:“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陈餳(糖)、饼祀竃(灶)餕其盘馔曰小团年。”意思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视为小年,各家准备了各类佳肴珍馐,还有糖、饼、熟食等祭祀物品,摆放在灶前祭祀自家灶神,以祈求福报。
光绪元年,李佑庵在武冈州城四牌路开设德兴斋,主要生产饴糖、空饼,销往邵阳、靖县、东安等地,成为武冈有名的商号。光绪二年,武冈空饼推出了新品种,有黑色空饼、白色空饼两种。《重修武冈州志》卷二十五《秩序志二》中的“祭品制造法”记载了两种饼的做法:“黑饼,用荞麦面拌以油、蜜,内包蜂蜜熟,榛菱为馅印,圆饼如掌大,炉干,笾二十枚。白饼,用白麦面如黑饼法,笾二十枚。”意思是,黑色空饼的原材料有荞麦面粉、植物油、蜜糖、蜂蜜等,白色空饼的原材料为白色小麦面粉。制作时,先在面粉中加水揉成面团,加植物油、饴糖等佐料,捏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揉圆后压扁成薄纸状,包入少许蜂蜜馅,再用榛木雕刻的粑印压成巴掌大的圆饼坯。然后将饼坯放在火炉上高温烤熟,面饼鼓起成半球状,用夹子捡出放在笾里,每个笾装20个空饼,作为武冈文庙祭祀的糕点祭品。
随着时光的流逝,银氏后裔又繁衍了好几代,扩散到“大罗江、石岩团等处,丁口蕃盛,约七八千人”,成为这些乡镇的大姓,他们也将空饼生意越做越大。宣统三年,武冈州城有糖果、糕点作坊20家。民国初年,武冈空饼的生产主体主要是个体商户,有同丰、元亨、厚生、裕益斋等32家。民国六年,武冈县城开设4家牙行,兼做空饼销售。民国二十三年,易某在武冈县城五显庙开办长沙商店生产空饼等,成为较早的武冈南食店。
民国二十九年,出生在武城公社六合大队的银氏第十六代银松卿(又名银泰祥),进糖厂跟随银老师傅学习饴糖、空饼的制作技艺。民国三十三年,银松卿结束在糖厂的三年学徒生涯,在六合大队创立商号“银松记”,开始进行饴糖、空饼的生产和商业经营,主营空饼、饴糖、米花、麦酱、豆豉、饼干等产品。
当时,制作空饼仍然用的是粑模印制,先将大铁板烧红至800℃,然后靠近空饼坯炙烤,饼坯迅速膨胀成空盒,每次烤4—6盘,每盘16个。那时的空饼只能保持1—3天,时间长了就回潮,饼背会塌掉,只有放入熟石灰坛里盖严才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1950年,银松卿经过多次实践,提高了饴糖的产量,保障了武冈空饼的生产。1951年,银松卿携“银松记”商号参加武城公社六合互助组,营业地点在六合大队小组街,从业人员只有银松卿1人,主要业务是生产空饼、饴糖及南食等产品,由互助组统一销售,结束了挑着货物到乡间贩卖产品的历史。1953年,生产武冈空饼的企业达到20多家,有大盛、太信、益美、银松记等,银松卿与王树生等人创办了武冈第一个空饼、饴糖生产合作社。
1955年,武冈县政府收购银松卿的合作社成立武冈县合作联社,银松卿任委员,后又成立武冈县糖厂。公私合营后,银松卿携银松记入股武冈县副食品糖厂,成为最大股东,负责糖厂麦芽糖车间的制糖技术,并于每年中秋节前一周负责空饼的制作,以满足武冈人中秋节吃空饼的习惯和需求。1958年4月1日,武冈县食品公司的四个加工厂合并为武冈县第一联合工厂,内设饴糖等五个车间,后又建立武冈县制糖厂。11月,武冈县第一联合工厂和武冈县制糖厂合并为武冈食品联合工厂,银松卿负责麦芽糖车间的制糖技术,后来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武冈空饼等产品由集体支配。1965年,武冈恢复武冈县副食品糖厂,银松卿依然负责制糖和制作空饼。
1975年12月,银松卿65岁,从武冈县副食品糖厂退休。1978年,银松卿回到武冈县乡下龙江区龙江公社龙云村,教儿子银和治学习熬制麦芽糖技术,生产爆米花糖、阴米糖、花生糖、白糖、焦糖、红薯糖、包谷糖、冬瓜糖、生姜糖、发饼、斗笠饼、起马酥、小麻花、桃酥、小大花片、兰花根等产品。每年中秋节前一周,银松卿还会传授制作武冈空饼,由儿子银和治及儿媳夏建英售卖。
2017年,武冈空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武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在武冈第三届美食节上被评为“武冈十大名吃”,后又被评为“邵阳市特色小吃”“武冈市十大农业品牌”,2020年被评为湖南“地方风味小吃”。
现如今,银氏的第20代接过了空饼制作这项非遗技艺,并将空饼产业发展成为年产值超2500万元的大产业,让更多人家品尝到了团圆、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