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香的大名“二毛烧鸡”
作者: 汪志
鸡,音同“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其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的寓意,因此有“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一说。
鸡肉作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肉类,有很多的做法,炖鸡、烤鸡、炸鸡、白切鸡、大盘鸡、辣子鸡等,吃法多样,滋味不同。在这当中,烧鸡尤其是河北邯郸大名县的“二毛烧鸡”,更是久负盛名,堪称一绝。
有道是“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陪都,创城1700多年的河北省历史文化古城大名可谓“大名鼎鼎”。《水浒传》中这样描绘大名府:“城高且地险,堑阔且濠深”“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大名多样的美食文化,最有名的美食便是“二五八”——“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和“郭八火烧”。下面,我们着重说说“二毛烧鸡”。
二毛烧鸡又叫“珍积成烧鸡”,始创于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创始人王德兴的外号“二毛”而得名。相传,当时文武科选时的应试才子、府道官长以及富商大贾们都喜欢吃“二毛”做的烧鸡,对其赞不绝口,从此“二毛烧鸡”的名气越来越大。“二毛烧鸡”传承至第二代时,继承人王国珍以自己名字中的“珍”字为首,并取“珍品,积研,成名”之意,于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更名为“珍积成烧鸡”,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二毛烧鸡”。
据传,清朝道光年间,新任大名府尹上任时路过店前,闻香落轿,吃后留下了一首诗:“夸官逍遥道,闻香品佳肴。适逢设盛宴,吾必备‘二毛’。”从此,“二毛烧鸡”誉满全城,并留下了“一锅烧鸡满城香”的美誉。
据媒体报道,1966年,周恩来总理到大名视察工作时,对继承人王宪生烹制的“二毛烧鸡”也是赞不绝口,可见其味道之好。后来,“二毛烧鸡”居邯郸“八大地方风味美食”之首,成为邯郸市乃至河北省的传统名吃。
那么,“二毛烧鸡”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二毛烧鸡”优选本地一二斤重的雏鸡,搭配砂仁、桂皮、良姜、肉桂、陈皮、白芷等十几味药料和上等酱油,火文武兼施,蒙油盖顶,熬煮三四个小时以上而成。“二毛烧鸡”颜色鲜亮,口感香嫩,骨酥肉烂,咸香味十足,久放也不变其味。由于用的药料齐全,经常食用“二毛烧鸡”还能温中和胃、消痰理气、增加食欲,对年老体弱的人有强身、健胃之功。
如果你有机会到了大名,一定要尝一尝“二毛烧鸡”,定让你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