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襄”味的那碗面

作者: 孙新志

充满“襄”味的那碗面0

在湖北襄阳的大街小巷,最不缺的就是牛肉面馆。每到清晨,一个个面馆门前就会排起长龙,排队的既有本地老食民,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他们都是冲着那碗牛肉面来的。

襄阳牛肉面起源于清朝康熙元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襄阳城内有个回族人叫马和瑞,他与膝下三子马永生、马合仁、马德泰一起开了一家店铺——永合泰,主要售卖五香卤羊肉和卤牛肉。由于襄阳地理位置优越,全国各地来此经商的人众多,于是南北饮食文化在此交融,早上吃面的人越来越多。永和泰发现这一现象后,便把牛肉引入到面食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牛肉面,并逐渐发展成为主打产品。到了嘉庆年间,襄阳牛肉面已经声名远播。嘉庆皇帝微服巡访时曾品尝过马家牛肉面,对其赞不绝口,谓之“色、香、味三绝”。进入20世纪后,永合泰老襄阳牛肉面还成为了国宴特色食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等很多国外领导人及海外宾客都品尝过。近年来,在航天英雄聂海胜、襄阳籍明星贾玲和袁姗姗、中国首位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冠军郑钦文等的推介下,襄阳牛肉面更是火遍海内外。

那么,襄阳牛肉面有何独特之处呢?首先是面,必须是碱面,即在面条制作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食用碱,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既可以存放时间久一些,吃起来也更有弹性、韧劲。然后是汤,必须要香浓,一般是用牛骨、牛油和各种调料长时间熬制而成,清亮、鲜红,辣而不冲、香而不腻,老少皆宜。最后是肉,必须要软烂,一般选用本地半岁大小黄牛的牛腩或前腿肉,切成小块儿后搭配秘制香料熬煮七八个小时而成,口感厚实、饱满,既软烂又筋道。

襄阳牛肉面的面条不是现煮的,而是在前一天晚上煮到七成熟,捞起来后用凉水漂洗,去除碱味和黏气,然后加点油拌好,摊在大的竹簸箕里以备第二天用。第二天开店后,当食客要牛肉面时,师傅就抄起一团面条,丢到长柄漏勺中,再抓一把脆生生的绿豆芽,一起沉到滚烫的白汤里。随着他手腕上下颠动、沉浮,面在漏勺里辗转、腾挪,大约半分钟,师傅提起漏勺,将面沥干水分后倒入碗里,再加上几块牛肉、浇上红汤,一碗襄阳牛肉面就做好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一丝拖沓。当地人吃襄阳牛肉面时,喜欢来一碗地道的襄阳黄酒,再配上几瓣大蒜,吃完后浑身冒汗,心满意足。

凭借独特的工艺、传承百年的味道,襄阳牛肉面不仅是湖北襄阳的特色美食,也是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被评为湖北“十大楚菜名点”,成为代表“襄”味、“襄”情的老味道。

这碗牛肉面对于大多数襄阳人来说,爱吃、常吃、久吃不厌;对于外地人来说,不吃碗襄阳牛肉面,等于没来过襄阳。正是这一碗面,在襄阳美食的江湖“香”了几百年,并且会一直“香”下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