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怀念的瑶家豆腐菜
作者: 李宗球我看着自己微微隆起的肚子痛心疾首,一边暗暗发誓再也不胡吃海喝,一边想念起当年快乐的素食时光。这段素食时光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我在农村老家,每天以瑶家豆腐菜为主食。
瑶家豆腐菜又叫豆腐瑶,是把黄豆倒进石白里舂成黄豆粉,再混搭其他菜煮成的一道农家菜肴。关于豆腐瑶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壮、瑶本是亲兄弟,后来各自走南闯北,并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两大族群。有一次,壮族先祖莫一大王拜访瑶王,瑶王就用豆腐瑶招待了他。吃着散发浓郁黄豆芬芳的豆腐瑶,莫一大王赞不绝口,便学做豆腐瑶并传授给子孙后代,还告诚他们,但凡有贵客到来都要用豆腐瑶来招待。从此,豆腐瑶成为壮、瑶两族人民招待客人的上等菜肴,一传就是几千年。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把黄豆春成粉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便打造了一种专门用来捣碎食物的工具,叫“对窝”,它的制造过程很费周折,主要分为两大步。
第一步是准备木头部分。准备一整根约4米长的笨重坚木,在坚木中间的左右两边对称处各凿一个方卯,按照方卯尺寸制作手臂大小的方椎,楔入为轴,再在坚木另一头楔入刨圆的坚木头作春头。坚木的另一头则加工成板状,方便舂豆时脚踏。
第二步是开凿石窝。要想打造一对石槽和半米深的石窝,至少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我的外公精通木匠和石器活儿,是十里八乡最受人尊敬的能人,只要听说外公在哪个村屯做“对窝”,我便缠着母亲带我去看。外公做“对窝”时常戴一副老花镜,左手紧握钢锥,右手拿着手锤,精准、熟练地向钢锥敲去,发出“叮叮叮叮”的声响。外公一点一点地凿着石臼,仿佛在弹奏一首古老的歌谣,很是悦耳。

“对窝”比较笨重,小孩因为力气小踩不动,只能是大人来踩。踩“对窝”春黄豆是一件体力活儿,需要手脚并用。左手紧握房梁上悬挂下来的绳子借力,右手拿着一条长竹杆,趁春头一上一下的间隙,伸长脖子看“对窝”里是否还有没春碎的黄豆,顺手挑拌一下,把没碎的黄豆拌到舂头底部的正中央。用“对窝”春三到五次,再用细密的竹筛筛过3遍,小颗粒状的黄豆就没多少了。半个小时后,黄豆就被春成了泛着清香的黄豆粉。人们会将黄豆粉保存起来,留着做瑶家豆腐菜。
瑶家豆腐菜的食材很简单,可以用剥好的南瓜苗或者南瓜花,也可以用芥菜或者苦麻菜,最理想的是用芥菜。做的时候,先在锅中添加适量清水,加入芥菜和适量盐,再边放豆粉边用筷子搅拌,使豆粉完全融化,然后用中火煮,待锅边出现白泡后改微火,等到锅中心完全起白泡后加入适量油,再用微火煮七八分钟即可。起锅前,洒上切细的香菜和葱花,香气四溢的瑶家豆腐菜就做好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机器几分钟就可以得到细腻的黄豆粉,再也没人用那沉重的“对窝”了,但是用其煮出来的豆腐瑶却没了原来的清香味道,那段美好的素食时光也逐渐成为了回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6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