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愈深的炒面
作者: 孟海朝我离开家乡已近40年,每到春暖花开就会想起小时候那段因青黄不接而饿肚子的日子。那时,奶奶总会磨很多炒面,装到小药瓶里让我随身带着,饿的时候就吃上几口,那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让我铭记至今。
我的老家在豫西卢氏南山,那里山多地少,粮食经常不够吃,人们就把玉米、大豆、高梁、荏芡、柿子皮等放在一起炒熟后磨成面,直接用水冲着吃,或者拌进稀饭里吃,味道甜美、爽口。在过去,这种炒面是农村人在农忙时的快餐,也是小孩的零食,家家户户都会备上很多。
秋冬之交,农作物已悉数归仓,老家的人们便开始采收柿子。放眼望去,红红的柿子就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村里的男人们负责摘柿子,妇女们则负责择掉柿柄上的短枝。晚饭后,人们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有的人家用削刀削去柿子的皮,有的人家则用高级点的“旋车”(老家人用木架做成的纺花车形状的削柿皮车)削皮。那些削过皮的柿子先用葛条穿成柿串,然后挂在屋檐下或树上,用来做柿饼,削下的长长的柿子皮晒干后就用来作炒面的辅料。
春节过后,地里没有多少农活儿,正是做炒面的旺季,人们会选个大好晴天来做这件事。先把玉米、大豆、荏芡、柿子皮晾晒一下,将混合在其中的杂质拣干净,接着把晒干的柿皮揉成短节,然后把食材分别放进铁锅里用温火炒至八成熟,再将所有主辅料一起倒入锅中,翻炒至完全熟透。最后将这些料放在石磨上磨细,用面箩一遍一遍筛成细面。因为食材都是提前炒熟的,所以箩过的细面粉可以直接食用。
小时候,只要奶奶开始做炒面,我就寸步不离地围在锅台边,一边观看,一边贪婪地嗅着诱人的香味,偶尔还会趁奶奶不注意抓一把炒玉米粒或炒大豆吃起来。那时,我和小伙伴们总是互相交换着吃炒面,有的条件好的家庭会在炒的时候放些糖精,那种炒面吃起来甜香无比,我们都抢着吃。

中学毕业后我的奶奶去世了,后来我也走出了大山去别的地方拼搏,自此就再也没有吃过炒面,它逐渐成为埋藏在我心底的美味。有时偶尔在异乡街头看到爆爆米花的,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炒面,以及奶奶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不禁湿了眼眶。
童年的炒面,不仅是一种时代的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现如今,家乡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宽裕,再也不用做炒面了,而我对它的思念却愈深了。炒面的味道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美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6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