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 赵宽宏

春江水暖,河豚欲上。每到春季来临,饕餐们便想起了被誉为“天下第一珍馐”的河豚。汪曾祺先生甚至说过,“我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

河豚在古代被称为“赤鲑”“河鲀”等,因其遇到惊扰时会鼓胀成圆球状,也被称作“气泡鱼”“鸡泡鱼”。古往今来,河豚一直是一道让人津津乐道的美食。先秦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食用河豚了,《山海经》里面就有相关记载。宋朝人更是对河豚情有独钟。汪曾祺就说,“宋朝人是很爱吃河豚的,没有真河豚,就用了不知什么东西做出河豚的样子和味道,谓之‘假河豚’。聊以过瘾。《东京梦华录》等书都有记载。”北宋诗人梅尧臣还曾以“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的诗句,来描绘其时鲜之味。大文学家苏轼更是对河豚偏爱有加,曾拼死一尝河豚,并畧下名言:“也值一死”(《东坡志林》)。

又是河豚欲上时0

苏轼没有说谎,吃河豚确实有风险,因为它有剧毒。河豚之毒,尽在肝、卵、血、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警告:“河豚有毒,烹治失法,食之杀人。”那么,古人都是怎么吃河豚的呢?宋代《倦游杂录》记载:“暮春柳花飞,此鱼大肥,江淮人以为时珍,更相赠遗,蛮其肉,杂萎蒿、荻芽,瀹而为羹。”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烹饪河豚时常与萎蒿、荻芽一同烹煮,以提升其鲜美之味,这种做法如今还在沿用。

在古代,河豚的嘴巴被视为珍品,常被进贡给皇帝享用。在被誉为“中国河豚文化之乡”的江苏扬中地区,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刀鱼鼻子,河豚嘴”,进一步印证了河豚嘴巴在美食中的尊贵地位。

现如今,河豚已经可以人工养殖,其毒性也大减,四季皆可品尝,但味道肯定不及野生河豚。

我的老家就有一位经常烹饪河豚的厨师,他对待河豚的有毒部位十分谨慎,会将眼、鳃、肠、鱼籽、脊血等废弃物清点清楚,拌上污物后深埋或焚烧,以防被人拣回误食。据他说,在20世纪70年代,有户人家打理河豚后,将河豚籽随手扔在垃圾堆上,恰巧有外地的船来这里停泊,船家误将河豚籽当普通鱼籽烧煮了吃,结果一家六口中死了四个。正是因为此事,他才慢慢养成了如今的习惯。

如今,河豚正进入繁殖期,此时肉质最为肥美,口感最佳,恐怕又有不少饕餮去“拼死吃河豚”了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86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