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的舌尖逸事

作者: 贺得胜

在近代历史的舞台上,诸多人物不仅在各自领域成绩斐然,他们的饮食故事也饶有趣味,为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烟火气。

何绍基:鱼香满溢的人生

何绍基是晚清书法家,对鱼的喜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何绍基出身官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鱼始终是他旅途中的美味慰藉。道光十四年五月十八日,自从在河北雄县尝到了鲜活鲫鱼的极致鲜美后(因此地临近白洋淀,所以鱼很新鲜),雄县的鱼便成了何绍基心心念念的味道,此后每每路过此地,他总要买鱼解馋。道光十五年六月,再次来到雄县的何绍基因为买到的鱼不新鲜而大失所望,便在日记中写道“买鱼不鲜,吃他做甚”。

近代名人的舌尖逸事0

在旅途中,何绍基常常关注鱼价。高邮水产丰富,鱼价较为便宜,他会记下“买鱼极贱”;天津因靠海鱼价也很低廉,超低的价格甚至让他感到惊讶。有时候,为了能吃上鱼,何绍基也不在乎价格稍贵,“有鱼颇可食”便感到满足。

何绍基爱吃鱼,也喜欢将这种美食分享给其他人。在旅途中,他常与同行人一起买鱼共食,享受难得的美味;在家乡买到大鳊鱼后,他也会约族中长辈聚餐。何绍基甚至把“鱼”融入考试题目,由此可见他对鱼的喜爱。

郁达夫与王映霞:烟火中的情与味

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家、抗日领袖郁达夫对美食有着独特的热爱,他的胃口极佳,一顿能吃下一只甲鱼或童子鸡,在海蚌肥美的季节,能吃上几百个海蚌。吃早餐时,郁达夫对小菜十分讲究,荷包蛋、油余花生米、松花蛋等都是他的心头好。郁达夫还是鲁迅的重要酒友,常与鲁迅在五马路川味饭店、陶乐春等地方相聚,辣鱼粉皮、砂锅豆腐、炒腰花和绍兴酒是他们常点的酒菜。

在郁达夫的爱情里,美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妻子王映霞相识后,两人在短短6天内吃了6次饭,并喝醉5次,在推杯换盏间倾诉衷肠,感情也一步步升温。婚后,王映霞洗手做羹汤,火腿蒸甲鱼就是她的拿手菜,还学会了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宿醉后常喝的味嘈汤。那时,他们每月的开支有200银圆,几乎一半都花在吃上,足见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和生活的讲究。在与郁达夫离婚后,王映霞就再也没做过味嘈汤,曾经烟火中的浓情蜜意,也随着这道汤的消失而消散。

近代名人的舌尖逸事1

谭延阁与龙慈:美食知音的雅聚

谭延阎是近代湘菜史上的领军人物,龙绂慈则是他的美食知己。龙绂慈出身簪缨世家,因早年体弱多病十分注重养生,对饮食颇为讲究。

1927年11月7日,龙绂瑞等人在位于骂驾桥的龙八寓所公宴谭延阁,厨政由龙绂慈的家厨操持。宴席上,谭延罔对龙绂慈家厨做的枣泥包赞不绝口,认为其不逊色于自家厨师曹蔗臣的手艺,脸盆蒸鸭这道湘菜也十分肥美。

谭延罔不仅喜爱美食,还极为看重用餐礼仪,那些菜没上完就提前离开的客人会让他很不高兴,因为在他心中,美食不容辜负。

梁实秋:雅舍中的美食哲思

著名学者、文学家梁实秋出生于北京,古都浓厚的饮食氛围为他埋下了热爱美食的种子。青年时代,梁实秋赴美留学,西方的饮食虽别具一格,但他心中始终眷恋着故乡的味道。学成归国后,他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美食的独特感悟,将一道道平凡菜肴写得活色生香,出版了《雅舍谈吃》一书。

在众多美食中,梁实秋对北京烤鸭情有独钟,他常去位于前门的全聚德,认为那里的烤鸭皮脆肉嫩。梁实秋吃烤鸭时颇为讲究,鸭肉要片得薄厚均匀,葱丝、黄瓜条、甜面酱一样都不能少。他还对鸭架汤念念不忘,认为将鸭架与白菜、豆腐同煮,味道鲜美无比。

饺子也是梁实秋喜爱的食物。他回忆,小时候家里逢年过节就会包饺子,一家人围坐,边包边聊,充满温馨。在他看来,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无论是猪肉白菜还是韭菜鸡蛋,都各有各的风味。煮饺子时,要水宽、火旺,这样煮出来的饺子才饱满、劲道。

对梁实秋而言,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他在战乱岁月漂泊异乡,对故乡美食的思念愈发浓烈,这种思念融入他的文字,勾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无论是精致的烤鸭,还是家常的饺子,在梁实秋笔下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让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美食不仅是口腹之欲,更与人们的情感、经历紧密相连。这些美食故事展现出近代名人们生活中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鲜活的他们。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3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