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汤:贵州雷山最臭的美食

作者: 杨应光

雷山是一座很小的县城,四面环山,但在贵州却颇有名气,坐拥生态资源、苗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三大县”之美称。在雷山,汤是最臭的美食,吃不惯的人光闻味都受不了。

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在《黔记》中如此描述汤:“菜,黔人好食臭腐物。每岁三月,洗白菜铺巨桶中,加以小米,层菜层米,满则以巨石压之。至五月始并,气极恶,沸汤食之,颇以为美也。其汁治泄泻痢疾甚效,土人呼‘菜’。”

不过,我对郭子章将“禽汤”中的“禽”写作“”并不认同。我认真查了字典,“”的释义为声音微弱,而“奩”的释义有两种:一是覆盖,二是古代盛食物之器皿。宋代《考古图》收有周伯盏馈,《宣和博古图》收有周交虬禽,前者有盖,后者其实是一个有两耳的广口大罐子。在苗乡,禽汤是用坛子装的,与周伯盏馈禽和周交虬禽这种“盛食物之器血”的作用一样,因此用“禽”字更为合适。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也是一个人口众多、支系繁杂、分布区域广阔的民族。苗族人多居住在高山上,自己喂养牲畜,若肉吃不完就会腌制成腊肉。他们便将此法用于储存平时吃剩的食物,将其放入坛中,再从山里讨一些能去臭味、助消化的木姜子一起发酵保存,留待日后食用,这便是油禽汤。

除了油禽汤,苗族还有素禽汤,雷山现在一般只制作素禽汤,工序非常讲究。

首先是制作原汤引子。将1斤左右的新糯玉米粒磕成面浆;将新采的蕨菜1斤、豇豆1斤、青菜半斤洗干净,晒焉、晒软后切成3厘米左右的段;取1斤糯米炒好,使之具有香气,和着木姜子、玉米浆使劲揉,让它们完全融合,然后与各种蔬菜段一起存放在坛子里。经过1个月的发酵,需打开坛子舀一瓢冷水加进去,再禽半个月左右即成原汤引子,整个过程不能沾一丁点油腥。

禽汤:贵州雷山最臭的美食 0

有了原汤引子,就可以做更多的禽汤。先将青菜放焉、洗净、拧干后用石块压在坛内底部,再把原汤引子倒入坛内,盖上坛盖,注入坛沿水密封一段时间,然后加入米汤直至盒汤呈淡黄色。为了保持禽汤的味浓、鲜美,必须经常取而食之,并且每隔几日就要将清淡的米汤或春粑磨粉的汤脚加进去,另外加些木姜子、少许炒米糊,以助其香味。将豇豆、辣椒、黄瓜、青菜等新鲜蔬菜放入禽汤坛中,二三十天之后即可取而食之,生食、熟食均可;用盒汤炖鸡鸭、鱼肉、猪血、猪大肠、五花肉等食材,可以去除鱼虾之腥味、肥肉之肥腻,使之越炖越香、越嫩,耐人回味。

雷山禽汤不仅好吃,还有三大神奇功能:一是食后倍感香醇、鲜美,回味无穷。二是既增加食量又帮助消化,夏天喝能解暑,冬季喝能祛寒,疲劳时可提神,食荤后可解腻,醉酒后能醒酒,厌食者喝上一碗也会食欲大振。三是兼有药用价值,能够消肿解毒,预防和治疗感冒、胃痛、肠炎等多种疾病,食疗功效甚佳。

如果你来雷山吃一回禽汤,我相信你便再也不会忘记这片土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5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