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名菜”卧龙蚱

作者: 张轩章

旅游资源富集、美食文化历史悠久,若你去那里旅游,千万不要错过卧龙鮓这道美食。它色泽金黄,口感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肥而不腻,老少皆宜,是当地民间婚丧嫁娶、生辰做寿时的一道压轴菜。

南部县民间关于卧龙蚱的传说颇多,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是,它是诸葛亮发明的军粮,将士们吃下一片一天不饿,打起仗来英勇无比。等到将士们凯旋归来,犒赏他们的也是卧龙蚱。

卧龙鮓的做法很简单。首先是选肉,必须是农家自养的肥猪,且是猪前颊正宗的五花肉,否则口感欠佳。其次是调料,最常用的是葱、姜、蒜、料酒、鸡蛋、盐巴以及大米粉等,按照传统医学“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添加,如此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最后是烹饪。将五花肉洗净,切成成年人鞋底那么大、手掌那么厚的肉片,裹上调料后放到蒸笼上蒸三四十分钟即可。在蒸的过程中,肉片的油脂和调料的香味在大米粉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种最朴实的食材与最朴素的烹饪方式结合而成的美食,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还有高颜值,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

天府名菜”卧龙蚱0

卧龙的烹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蕴含着民间厨师的智慧和匠心、经验与技巧。若主家家底殷实且待人厚道,提供的食材丰富,厨师会将肉片切得厚实一些、宽大一点;若主家家底较薄,但是为人真诚、好客,厨师会将肉片切得薄一些,将大米粉裹得厚厚的,或者用相对低廉的玉米粉代替大米粉,以确保分量足够。

在蒸卧龙蚱的过程中,也体现着厨师的本事,什么时候用武火、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文武兼用,厨师全凭蒸笼上方蒸汽的大小与形状还有升腾弥漫的香气来判断。需要武火时便大吼一声:“加柴!”需要文火便开玩笑似得问道:“你家的柴多得烧不完吗?”可别小看那蒸笼,虽是竹制,看起来很土气,但却疏密有致、上下错落,既能确保水蒸气在蒸笼内循环畅达,又能确保竹的清香与卧龙鮓的醇香完美结合,既不喧宾夺主,又能锦上添花、恰到好处。

在乡村宴席上,蒸熟的卧龙鮓一般用宽大、厚实的盘子盛着,中间还要插一根筷子以免掉地。跑堂的师傅从厨房里端出时,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赴宴的人大多会伸长脖子、瞪着眼睛,都想赶紧吃上一口。事实上,没有人会在宴席上吃卧龙蚱,大多是打包带回去让家里人共享美味。

卧龙蚱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见证着南部县人的生活和变迁,也承载着这一方水土的味觉记忆。近年来,南部县依托嘉陵江、红岩子湖、升钟湖、八尔湖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过的火峰山、灵云山、五面山等红色资源,建设山水城市、发展乡村旅游。脱贫摘帽后的南部县成了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神奇之地,卧龙鮓也随之华丽转身为一道特色小吃,被端上了大大小小的餐桌,贏得了众口称赞,甚至跻身“天府名菜”榜和“四川省乡村名菜”序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5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