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摇糝子粑
作者: 方八另20世纪80年代初,新化大熊山周边的农民分到田后传承莫摇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在清明过后到盛夏这段时间内开荒,除了种玉米外,还会兼种穆子。
穆子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一年生禾本科椮属粮食作物,生长于山间田野,耐干旱、耐贫瘠、耐薄壤。《吕氏春秋·本味》把穆子写成“”,将其称为“五谷之神”。
种植椮子时不能像小麦一行行的,需要一苑一苑地种。穆子的茎秆似禾苗,只有筷子粗,高达1米以上,谷穗如小米的穗一样,像根毛茸茸的狗尾巴,成熟后变得弯曲、金黄,非常惹人喜爱。很多人误以为穆子是稗子,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椮子是旱地作物,只需要少量的水分即可生长;稗子是水田里的野生植物,常与水稻伴生。


莫摇人对椮子有着极深的感情,饥不果腹的时候常用椮子粑充饥。做椮子粑前,莫摇人会先用碓臼、石磨、水磨等破壳设备去除椮子的壳,因为这些设备较为原始、落后,无法完全去除椮子壳,因此用其做成的食物有粗糙感,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没到过高山不知平地,没吃过穆子粑不知粗细”。
穆子粑的做法也不复杂。先将去壳椮子磨成粉,加热水搅拌成团后擀成掌心大小的片,包入花生碎、芝麻、白糖等馅料捏成粑粑,蒸熟或煎熟后即可食用。一口咬下去,糁子粑里的花生碎、芝麻、白糖已经化成一股汤汁,甜甜的、软软的,香气四溢。莫摇人多在早春青黄不接的时候食用椮子粑,去地里开荒时带上一些,午饭时拿出来吃,三四个下肚就饱了。
我试过煎和蒸两种吃法,煎椮子粑的外皮很酥脆,香气比较浓郁,咬开后又很柔软,馅料如汤汁喷涌而出;蒸穆子粑的外层软糯、Q弹,很有嚼劲,馅料的口感都一样。我个人认为,蒸椮子粑的甜味稍微有点淡,因此更喜欢煎椮子粑,尤其是它那浓郁的香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095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