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区价值 助力中国白酒走向世界

作者: 芦忠于

提升产区价值 助力中国白酒走向世界0

随着白酒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产区化已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的新赛道和新课题,也成为白酒产业未来发展把握新机遇、塑造新格局的重要方向之一。

放眼全球,世界名酒的背后都离不开产区的品质表达,如人们说起“白兰地”就会想到法国干邑,说起“威士忌”就会想到苏格兰。如今,产区已成为全球消费者鉴别美酒、选择美酒的重要标准,产区表达已成为世界名酒飘香全球的“通用语言”。以法国葡萄酒为例,因为有原产地保护制度为基础的产区制度建设,不仅对葡萄酒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国际化发展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更巩固了法国葡萄酒的高端地位以及强势的全球市场地位,也为其他酒类产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迪。

纵观国内,随着酒类行业的蓬勃发展,产区概念也持续升温,产区价值正日益凸显,提升了酒类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比如在葡萄酒领域,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快速崛起,已成为“塞上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充分证明了在中国也能产生世界级葡萄酒,其质量监管、企业准入、酒庄评定等制度为白酒产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当前,随着白酒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产区化已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的新赛道和新课题,也成为白酒产业未来发展把握新机遇、塑造新格局的重要方向之一。

白酒产区的内涵理解

目前,国内对白酒产区还没有完整、准确的定义,也没有系统、完备的产区制度,可以说还处在一个探索前行的阶段。对产区的认识,要么是一种基于产地的概念,如四川产区、贵州产区、泸州产区、遵义产区等,要么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涉及的特定地域概念,如茅台酒15.0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等,没有真正形成系统、完整、全面、清晰的产区概念。

结合白酒生产实际,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产区理解为一个特定的区域,该区域具有特定的气候条件、自然风土,特定的酿造技艺、文化历史,特定的原料种植、风味口感等。这些可以说是产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囊括产区的全貌、概括产区的内涵、界定产区的概念。

我认为,产区除具备上述特定要素外,还应有龙头企业引领,以及由同类企业在标准、文化、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一致性所形成的产区集合体和产区集群,甚至还包括涵盖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简单地说,产区在本质上既具有内在要素的一致性,又具有区别于外部产区的独特性、差异性、不可复制性。

相较于国外的烈性酒、葡萄酒而言,中国白酒酿造所需的“水、粮、曲、窖、艺”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白酒所固有的自然性、原生性、人文性、独特性。作为世界蒸馏酒的鼻祖,中国白酒历史厚重、文化灿烂,最应该讲好产区故事,也最应该在产区建设上大有可为。

基于这样的理解,结合近年来仁怀在产区建设上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白酒产区应该是:具有特定的气候条件、自然风土,特定的酿造技艺、文化历史,特定的原料种植、风味口感,拥有较为完整的发展规划、标准体系、管理制度,拥有行业引领性的知名酒企、品牌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综合形成的一个白酒发展的特定区域。因此,白酒产区应当具备独特性、完备性、规模性、差异性、可持续性五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产区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酿造环境之特、酿造工艺之特、风味表达之特,这是彰显产区独特性的基础,也是人们对“一方水土育一方美酒”最朴素的认知。产区的独特性造就了风格不一、各具特色的白酒香型,即便是同种香型,也会因所处的小气候、小环境的不同,其风格也不具相同。一方天地、一方水土、一方人文、一方传承、一方粮谷、一方风味,赋予了各产区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这是中国白酒百花齐放、各展其芳的最好体现,也是产区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人文的核心载体,推进中国白酒产区建设应当保护好这种独特性。

二是产区的完备性。主要指形成产区的一整套系统、全面的标准体系和规范指引。在规划层面,产区应当要有边界感、实质范围、具体指向,面积不宜过于宽泛。比如,国外葡萄酒产区指向都很明确,一般会指向某一城市、某一地块,正是这种聚焦升华了人们对葡萄酒高品质的认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标准层面,要有相对统一的原料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产区准入标准等,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在制度层面,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市场监管机制,形成产区全产业链建设管理体系。在文化层面,要厚植产区文化内涵,打造产区文化IP,挖掘、传播、讲述好文化故事,形成系统的文化展示、文化表达、文化输出体系。

三是产区的规模性。产区具有典型的产业聚集、企业集群特征。产区与企业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企业是产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产区价值、产区效应的提升,又将赋能企业发展、增强整个产业竞争力。产区意味着品质优势、产业优势、集群优势,必然要有一定的规模企业、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只有发挥名酒、名酒企的带动作用,加速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才能更好夯实产区基础、扩大产区影响力。

四是产区间的差异性。由于工艺不同、粮谷不同、微生物不同、小气候不同,加之传统习俗、历史人文等的差异,产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每个产区都有着区别于其他产区的辨识度,让人们体验到了产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我看来,这种差异性正是产区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生命力。正是这种不同的风格表达,成就了中国白酒“各美其美”、白酒产区“美美与共”的良好格局。

五是产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产区建设的根本所在。对于白酒产业而言,品质为根、绿色为本。美酒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天酿美酒”体现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好山好水出好酒”正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来讲,绿色可持续是产区的价值之源、发展之道。推动产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应当守牢生态底线、安全底线、质量底线,追求绿色价值,保证名酒品质,以此促进产业穿越周期、长期向好。

仁怀产区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近年来仁怀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集聚区”的战略部署,在没有先例可参考的背景下,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中国白酒产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路径,2021年9月获得“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称号,2023年9月获得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组委会授予的“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殊荣,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区发展之路。

一是构建规划保护体系,明晰产区边界。产区的边界范围,是产区规划建设、管控保护的基础指引。为加强产区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遵义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和产区保护规划。仁怀按照省市的规划蓝本,编制了酱香型白酒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120.44平方公里的生产功能区划定为15.03平方公里茅台酒产区、53.03平方公里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52.38平方公里仁怀集聚区“三大产区”,细化分为8个片区、27个管理单元,明晰了产区边界范围,标定了中国酱酒核心产区“坐标”,形成了以历史人文、传统工艺、特定区域、自然环境为基础的产区地理标识,构建起中国酱香白酒原产地保护体系,为白酒产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规范指引。

二是构建产业集群体系,夯实产区基石。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很难形成产区,更难形成核心产区。近年来,仁怀以“三个一批”为抓手,深入实施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低小散弱”问题得以根本性转变,推动了酱酒产业规范、高质量发展。

1.聚焦“减量”优结构。清理退出方面,按照“拆除复垦类、退出转产类、兼并整合类”分别制定奖补政策,清理退出一批无证无照的企业。改造提升方面,实施企业“四改造一建设四提升”,完成企业“四改”995家,行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生产耗能明显降低,每酿造1吨酒用水量减少约20吨。兼并整合方面,按照“企业自主、依法依规、真兼实并、规范建设”原则,通过就地兼并、整合入园等方式,整合减少企业310家。目前,全市白酒生产企业大幅减少,酱酒产业结构蝶变升级。

2.聚焦“提质”育集群。建立产区企业培育、产业准入、项目联评联审等制度,服务茅台集团打造世界500强企业,支持地方酒企做大做强,引进洋河、金东等优强企业20余家,目前全市规上酒企达129家(占全国规上酒企的1/8以上),形成了“茅台引领、群星闪耀”的核心产区企业集群。

3.聚焦“补链”扩优势。积极拓展“白酒+X”产业幅,推动酒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包装设计、智能仓储、现代物流等配套产业,形成以酿造为纽带、上下游链条相衔接、跨界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2022年酱酒产业总产值达899.7亿元。

4.聚焦“监管”促规范。建立源头管理、线上巡查、执法检查、诚信监督等制度,强化生产、包装、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酱香酒和侵犯“贵州茅台酒”“仁怀酱香酒”知识产权的行为,有力维护酱酒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是构建管理制度体系,树立产区范本。仁怀制定出台《酱香酒产区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从区域管控、企业管理、产区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作出规定,为产区制度建设提供“指南书”。我们严格产区生产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严格以特有的仁怀糯高粱和优质小麦为原料,严格执行酱香白酒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并对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产品溯源等进行规范。我们实行企业综合评定、分级认证管理,授权符合条件的企业、产品使用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图识,用产区“身份标识”为企业和产品赋能,塑造了“产区标识+企业+名酒”的认证管理制度,为白酒产区分级体系建设探索了样本。

四是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坚守产区品质。质量和品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率先成立酱酒专业委员会、产业研究院,积极参与酱香白酒国家标准修订、贵州省酱香白酒安全生产规范制定,对标白酒新国标和世界顶级产区,制定涵盖原料、制曲制酒、陈酿、勾调、储存、检验检测等10项标准的《仁怀产区大曲酱香酒技术标准体系》,开展酿酒原料、酿造工艺识别、酱酒风味物质等研究,引导产区企业严格执行统一的酿造工艺、技术规范、品质要求,构建起仁怀酱香白酒品质表达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牢牢掌握产区发展制高点、产业质量标准话语权,持续为消费者酿造高品质的“国民酱香”。

五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筑牢产区支撑。产区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仁怀围绕构建酱酒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酱科所、省酒检院、茅台学院等资源,组建酱酒产业人才专家库,建立酱酒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围绕制曲制酒、质量管理、品评勾调、营销策划等,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百名酒企负责人、千名营销人员、万名酱酒产业工人大培训),定期开展“酿酒大师”“品酒大师”“酒都工匠”评选,实施国家级评酒师、勾调师、“大国工匠”培育计划,强化酱酒科研人才、营销人才培育和引进,着力打造中国酒都人才培育高地。

六是构建文化表达体系,擦亮产区名片。文化是产区活的灵魂。我们深耕厚植“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内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酒礼文化传承、酒文化弘扬等体系,编制酒器酒具、遗迹遗存管理名录,率先编撰发布中国大型酒文化文献资料《酒典》,首次重塑“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文脉,成为“传承有礼、历史有据、传播有节”的区域性酒文化典范。我们以茅台酒镇5A级景区创建为带动,创造性推出“畅游赤水河·乐享茅台镇”“仁怀红·高粱文化季”文化传播新名片,推动仁怀的“红”与酱酒的“美”交织交融,着力打造“世界级酒文化IP”,以文化厚植底蕴、赋能产区发展。

产区建设需要把握的五对关系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仁怀在产区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推进中国白酒产区建设发展,需要把握好“五对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