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魄贵族”到“黄金家族” 赖世家在品牌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 李成文
众所周知,茅台镇乃至整个赤水河流域自古以来便盛产酱酒,这里是酱酒的王国和核心产区,孕育了许多世代以酿酒为生的家族,赖家就是其中一家。
1899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赖嘉荣以2000银元做资本,在贵阳大南门设立“赖兴隆钱铺”,经营银钱兑换,初始并无大量资金,只做小额银钱借贷,因信用较高逐渐闻名。
据《金筑丛书·贵阳人物续》记载:“因经营得当,业务不断拓展,积累大量资金,先后于梧州、柳州、南宁、衡阳、安顺、遵义、重庆等地各设庄号,资产约达50万银元。”
1923年,也就是民国十二年,“赖兴隆钱铺”改称“赖兴隆钱庄”,经营存放、汇兑业务,成为贵州第一个私人钱庄(注:《贵阳金融志》《贵阳文资料集》均有记载)。
随着钱庄的生意越做越大,赖家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这为“赖家茅酒”其后百余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贵阳市文史资料》第36辑的《贵阳的老字号》(朱林祥文)中有如下记载:“赖嘉荣的继承人积极经营祖业,发展经济,而且热心文教及社会公益事业。被誉为‘赖氏三虎’之一的赖嘉荣次子赖贵山,心性敦厚、儒雅,酷爱书法、诗酒。因其对酿酒技艺的喜爱,赖嘉荣遂将酿酒秘方交于赖贵山,望其将赖家茅酒发扬光大。”
1929年,赖贵山将秘方加以改良,使得酒体五味俱佳。后亲自设计“鹏球”商标,并书写瓶帖题词(贵州大学文书司法所笔迹鉴定证明),参与赖家茅酒产品的打造和销售推广。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带有“鹏球”商标的“赖家茅酒”于2011年9月5日,在贵州宏运拍卖公司举行的中国名酒拍卖会上,以1070万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此前“汉帝茅台”890万元的拍卖记录,一举成为中国白酒拍卖历史上的“标王”,登顶“中国白酒之王”宝座,开启中国白酒收藏、拍卖盛世的新纪元。
在赖贵山经营酒厂期间,因时局动荡,赖家的酿酒事业停滞。1986年,随着改革开放深化,赖贵山携子赖世豪及赖家秘方重回茅台镇,设立贵州赖氏酒厂,恢复赖家茅酒酿造。
1994年,九十岁高龄的赖贵山立下遗嘱,将赖家秘方交于赖世豪推广惠世。赖世豪接手酒厂后,深知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既要守得住经典,也要跟得上时代。
经过赖世豪不断创新优化,酿制出独属于赖家茅酒的绵厚型风味,让赖家茅酒再次誉满全国。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喝到平价、纯正的茅台镇酱酒,赖世豪于2005年将酒厂重新登记为贵州赖世家酒厂,品牌名改为“赖世家”。
虽然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实惠,但赖世家酒厂发展得并不顺利,因为人们当时只认头部的酱酒品牌,二三线的酱酒品牌生存都十分艰难。当赖世家第四代传承人赖天鹏从父亲手里接过酒厂时,酒厂仍欠债一亿多元,背上了“落魄贵族”的头衔。
2012年,在行业调整期间,是赖世家最艰难的时刻,酒厂几乎停工。“好多酒厂在疯狂扩张中找银行借钱,包括赖世家。”据赖天鹏回忆,当时整个酒业突然之间就发生大的变化,大量酒厂倒闭,没有倒闭的也停止了生产,负债累累。
在赖世家的至暗时刻,厂区里的警务室内早已没了人,只剩下银行的外债催款单;原来的生产车间也布满了灰尘,一片狼藉,厂房顶部的瓦片有些已经掉落,墙角挂着落上灰尘的蛛网。当时,厂区内有一辆绿皮公交车,车身上印着九个深红色的大字:“真正‘赖家茅酒’认准赖世家”,这个豪迈无比的宣传语与酒厂破败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都说“熬过黑夜黎明终将破晓”,赖天鹏也坚定地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不放弃,成功没准就在转角处。赖天鹏接手酒厂后,经过多次碰壁和试错,逐渐看到了曙光。赖世家采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将营销从线下转为线上,从平台吸引客户再引流到私域,同时搭建线下圈子组织活动,邀请客人参观酒厂或是进行招商、团购。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赖世家的酱酒,并多次回购,还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喝赖世家酱酒。
随着赖世家酱酒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白酒行业的专业评比比赛中也逐渐有了它的一席之地。这些年来,赖世家酱酒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烈酒大赛大金奖、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等国内外大奖,还被贵州省商务厅认定为“贵州老字号”,斩获“华樽杯赤水河流域黄金家族”奖项,赖世家在品牌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
如今,赖世家早已走出贵州,开始朝着一二线城市进发,不仅加大力度稳固河南、广东、山东等消费大省,还不断开发新市场。在2024年,赖世家会把发展重心放在品质升级和品牌建设上,营造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营销环境,让更多消费者喝到真正饱含四代人心血的绵厚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