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数字经济与食品产业深度融合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孟青青
食品产业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程度的一个主要指标,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食品产业已成长为河南省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河南省生产的火腿肠占全国的2/3,生产的方便面占全国的1/3,鲜肉冷藏的总产量也位居全国第三,是我国肉类、面粉及面制品、速冻食品以及休闲食品的生产大省,形成了特色食品产业集群。近年来,河南省的食品产业发展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表现出很大的弹性。
数字经济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推动数字化变革,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食品行业的深入发展,是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河南省,食品企业集聚形成了产业集群,具有了食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加强食品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与转型更有助于转变河南食品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状。
一、数字经济概述
1.数字经济的概念。数字经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通过数据来指导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都可以包括在内。在科技方面,主要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从应用角度看,“新零售”和“新制造”都是数字经济的代表。人类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与工具,大大提高了大数据的处理以及应用能力,为经济形态的转变提供了物质条件。现阶段人类经济形态从原来的工业经济逐步朝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最终到智慧经济的形态不断转化,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以及产业的附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2.数字经济的要素。一是数据。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新关键要素,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经营与发展都与数据息息相关,并逐步出现了数据化的趋势。二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数字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打破了传统的供需模式,逐步衍生出了具有普惠性、共享性、开源性特点的经济生态,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智慧路灯、智能电梯等的应用。三是产业。数字经济强调的是融合以及共赢,并非独立于传统产业,通过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创造更多的效益与价值。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一方面体现在生产方式的融合,另一方面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融合。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是构建新型经济范式的动力,能够有效推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目的就是实现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二、河南省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1.主要产品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当前,全国食品产业分为24个大类别,河南省占据其中的23个大类,是我国最大的食品生产基地,尤其在面粉、挂面和方便面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食品加工设备和肉类加工设备方面也名列前茅。河南省的食品加工业经历了从加工传统食品、预制食品到应季食品、速食和冷冻食品的转变,已经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备的现代食品加工体系,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2.食品行业的骨干企业迅速崛起。截至2023年,河南省的食品重点企业达到77家,其中,全省范围内的省级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共有269家,销售总额达7亿元以上,销售总额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42家,较2019年增加33家。在这些企业中,双汇集团在国内的销售额为267.09亿元,同比上升13.9%;双汇控股的年销售额达到160亿元,成功跻身百强企业之列;白象集团的方便面年产量达到1500.4万件,累计销售额15亿元;三全冷冻食品的年生产能力为24.3万吨,思念冷冻食品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超过90万吨。
3.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河南省大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河南省漯河特大食品市场销售额达到3366亿元,郑州实现了207亿元,许昌实现了108亿元。其中,漯河市的食品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占据全省的20%,成为河南省亿级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力量。漯河市拥有丰富的食品资源,每年加工的小麦粮食高达600万吨,占全省粮食加工总量的15%;年屠宰牲畜能力超过2000万头,占全省的30%。漯河市的食品生产企业还与食品装备生产企业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产业链逐步延伸,借助这一发展机遇,漯河市成立了智能食品装备产业园,产业集聚效益日益显现。
三、河南数字经济与食品产业深度融合路径
1.优化配置资源,赋能产业降本增效。第一,河南省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利用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监控等先进的数字化农业装备,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供应链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集约化,从而保证了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力,同时也降低了劳动力的消耗,提高了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产品的品质,达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协同。第二,借助互联网观测数据平台等多种信息平台,为企业进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持,让企业能够实时掌握绿色食品行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制定科学决策。同时,还能够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开发和创意设计,指导供给侧提供更多的产品形式和类型,帮助河南省食品生产企业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要,并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出口结构。第三,通过创新数字金融体系,可以使区域内的高质量金融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提高食品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快食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步伐。此外,还应当提升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金融服务的全面性、适配性和精准性,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农户提供更加便利的农产品加工信贷、农产品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突破传统行业金融服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能开发的制约,促进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走出去”进程。
2.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建设休闲食品研发基地。休闲食品的开发与更新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立项、研发、工艺、打样、生产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反复地思索与试验,最终确定成品的形状与工艺。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和精细化的需求,河南省政府应引导企业更好地利用数字化科技,积极推动休闲食品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推广高品质、高科技的食品生产模式,帮助食品企业进入高端制造的市场。第一,通过提供资本和政策扶持,促进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协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第二,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协作建立应用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培养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水平。第三,支持本地餐饮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和创业基地,促进餐饮企业的发展。第四,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制品、休闲食品和果汁饮料等方面进行全面开发,以满足各年龄层的食品消费需求,并推动营养健康产品的开发。
3.采用“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提升产品的品牌效应。河南省的食品生产企业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通过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推动食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第一,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并优化布局。通过研究市场与商业地段,选取潜力大且地段优越的位置建设门店。同时,进行全渠道营销建设,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展开战略合作,优化供应链,调整供应商管理、生产计划和客户服务等流程,逐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第二,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建立全面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线上购物、线上客服等服务,以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加强社交媒体营销,利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新产品的宣传推广,并积极与客户互动。优化物流服务,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的需求。第三,强化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发展。整合线上、线下渠道资源,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的共通和共享,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根据客户需求判断市场发展的趋势,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营销策略,加强营销团队的培训与管理,提高营销效率。第四,实时监控线上、线下两大渠道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及时调整营销策略,逐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只有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的融合发展,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获得预期的产品品牌效益。
4.注重数字人才培育与引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河南省食品生产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引进,尤其是数字化技能人才,并根据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第一,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调整普通高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结构,丰富数字化技能课程内容。在各地政府及事业单位推动数字化技术研究项目,强化对数字技能工程师的培训。各地方政府在各类人才的录用项目中,要将数字化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的录用类别,并通过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与食品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提供必要支持。第二,提高对数字化人才的引入。河南省政府要拓宽科研院所及高校的选拔与用人自主权,食品生产企业应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结合政府所提出的高素质人才就业支持政策,为数字化专业人才提供购房补贴等。第三,发挥人才评价激励的作用。食品生产企业要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其中应包含对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的评审,并健全评审指标,合理设置指标权重,逐步推动职称评审向数字化领域倾斜。食品生产企业还应为那些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或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数字化人才放开学历和资历的限制,一旦满足相应级别职称的评选标准,即可获得该职称,以此来激励并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