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要一以贯之奋力谱写新篇章

作者: 张卫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要一以贯之奋力谱写新篇章0

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如今5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于4月23日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为何如此重要?上述《指导意见》发布5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哪些成就?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下一步该如何形成新格局?

曾经的西部地区:封闭、落后、贫穷

广阔的西部地区涵盖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处于“先天性落后”阶段,是中国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1978年时,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仅为728亿元。

甘肃省定西市、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简称“三西”地区,这里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三西”地区曾经有这样一段辛酸的回忆:40多年前,“三西”老百姓穷得没有柴火,只能铲草皮、挖树根,本就脆弱和贫瘠的土地面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进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循环。

以定西市为例,百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来到陇中,眼见土地瘠薄、民不聊生,说了句“苦瘠甲于天下”,这话从此成了定西的标签。曾经,定西的绝对贫困面高达76%,水土流失面积超过90%,大多数农民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床被,草皮作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当时定西没有发现任何地下矿产资源,又因为严重的干旱和水土流失,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就有了个顺口溜,叫作“地下无宝,地上无草,山上无鸟”。

由于缺水,定西只能种植耐旱的土豆。在定西,当地相传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其实,“三宝”实为一物,在过去,这个玩笑中透着一股产业难发展的辛酸。

再如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一书中记载,明代以前,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仍有大量森林覆盖,明中叶以后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这其中有战乱因素,但也和明代时宁夏境内驻军增加,大规模屯垦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有关。此后几经更迭,六盘山区一带遭遇战乱、灾荒,以及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再加上自然界本身的变化,致使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已至空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西海固“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耕种山梁峁,刮风浮土跑”。1972年,国务院调查组一份报告中写道:西海固群众生活仍然十分贫困,不少人家无隔夜粮,冬天没有御寒衣。1982年,西海固山岭大多赤裸,贫困面高达80%以上。1994年,西海固贫困人口近140万人。2000年,西海固贫困人口还有100多万人。

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讲道:“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从大力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看,毛泽东在考虑平衡工业布局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考虑到备战的需要,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五”时期中国对西部进行了第一次大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放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06个民用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有21个。对西部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奠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即“三五”时期开始的“三线”建设,这是对西部地区的第二次大规模开发。

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建设。1969-1971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初步建成了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大大改善了我国西部工业发展落后的布局。

1966-1975年的“三五”“四五”期间,中国累计向“三线”地区投资1173.41亿元,“三五”期间“三线”建设投资额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高达52.7%。“三线”建设打下了西部工业发展基础,西部很多省份第一次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三线”建设时期新建、改建、扩建的一家家企业还为西部输送了一批极为宝贵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他们成为西部工业发展的种子和骨干,使西部工业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构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即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全国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这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并多次就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发表重要讲话。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设想的汇报〉的通知》,这一文件成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200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从2001年1月1日起,西部地区将在资金投入、投资环境、对内对外开放、科技教育等方面享受多项优惠政策措施。2001年9月出台的《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则进一步细化了扶持措施。比如,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2001-2010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也相继出台政策措施,“一揽子”稳定而持续的优惠政策推动西部地区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现在的西部地区:活力十足、开放、美丽

《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实施5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美丽的中国西部,正在新起点上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在“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曾经不起眼的马铃薯变成了“金蛋蛋”。马铃薯研究所的种薯繁育大棚里,大小如鹌鹑蛋的马铃薯格外吸睛。这些重量在几克至十几克不等的马铃薯,是种薯“原原种”。“原原种”按粒卖,一粒能卖0.5元,一亩温室大棚每年能产25万粒。定西市农业部门介绍到,目前定西年产“原原种”12亿粒以上,除了供应国内市场,“朋友圈”还扩大至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定西年产脱毒种薯200万吨以上,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500个,通过马铃薯产业脱贫的贫困户逾万户。

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地区,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固原市隆德县便铆足干劲,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平田造林,保住了水土,固住了泥沙。近几年,隆德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解决了黄河三级支流渝河的跨界水污染问题。如今,渝河清流潺潺,两岸绿树成荫。

此外,甘肃省还实施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马铃薯、苹果产量均居全国第三。

四川省同样把目光聚焦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走进开江县兰草沟村茶园,数十名采茶工人置身茶垄之间,手法娴熟地将枝头叶芽采摘入篓。每到采茶期,兰草沟村村民李成碧都会和附近村民一起来这里务工,在他看来,一片片茶叶已成为自家致富振兴的“金叶”。

近年来,四川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做优生猪、茶叶、粮油等“川字号”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

看似粗犷的西部,其实也有“潮”的一面。周末出游,去村里喝一杯卡布奇诺,在草木葳蕤里谈笑风生。这一幕,发生在陕西西安。“我从一早就忙不停,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块钱工资,而且上班就在家门口。”鄠邑区栗裕口村村民宋迺红对自己的新工作相当满意。几年前还在外面打工的他,如今回到村里当起了咖啡师。“咖啡馆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近年来在秦岭沿线兴起的人文生态旅游热。”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说。

“我们要重点通过建设一批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示范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差距。”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矿玲表示。

与陕西毗邻的内蒙古,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贸易在这里往来,文化在这里交融,而跨境旅游更是成为了内蒙古的一张名片。2024年以来,内蒙古跨境旅游尤其火热。“旅游季要来了,最近网上咨询跨境游的人越来越多了。”内蒙古满洲里市某旅行社副总经理林晓娇说。

借助区位优势,内蒙古将重点打造中俄蒙跨境旅游产品,通过跨境自驾旅游线路、集结赛事等,提升跨境旅游吸引力,丰富内蒙古旅游业态。

总的来看,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未来的西部地区:

更先进、更宜居、更繁荣

虽然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切实研究解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彰显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蓝图落地的工作原则与思想方法。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个“坚持”环环相扣,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明路径。

一是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建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促进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融合发展。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