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大管饱」, 新疆菜为何这么豪横

作者: 于米

「量大管饱」,   新疆菜为何这么豪横0

相传,饮食界有三大“万万不能相信”:川渝人口中的“微辣”,广东人口中的(凉茶)“不苦”,以及新疆人口中的“随便吃点”。

当你作为游客来到新疆下馆子,或者来到当地人家赴宴,你所需要担心的已经不再是“这一顿能不能吃饱”,而是“一会还能不能走得动道”。

“量大管饱”在这里似乎只是最基本的标准,新疆美食的种类之多,让人眼花缭乱。当脸盆大小的馕、得抱着啃的羊腿、分量和食材都堪称豪横的抓饭、搪瓷盘盛着的大盘鸡和堆成小山一样的瓜果和葡萄干被一一端上来,你在嘴角流下“不争气的泪水”的同时,可能也会遗憾自己怎么就没有多长几个胃。

新疆人怎么就是有这样的本事,无论多大的餐桌,总能被他们“毫不留情”地摆满?

有羊有面还有水果

丰富物产为新疆菜增添了底气

说起菜的分量大,人们脑海里一般浮现的往往是东北菜。但当新疆菜“申请出战”,有时候东北老铁们也得沉默。名字里就自带属性的大盘鸡、直径60厘米的大馕、将“航母”开上餐桌的海陆空烧烤……新疆菜似乎随时能拿出“一盘顶一桌”的气势。“一顿胖三斤”,在新疆完全算不上一句玩笑话。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疆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不但赋予了新疆人与生俱来的豪爽气质,也让这里的食物天生就自带一份豪气。

冬日里的新疆,美是真的美,冷也是真的冷,气温可低至零下十几二十度。在酷寒的条件下,身体的热量消耗自然增加,为了抵御寒冷,人们会倾向于吃更多的食物来补充热量。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量大”似乎成了新疆美食的一大标准。

天山脚下的新疆还孕育着水草肥美的大草原。早在公元前3世纪,维吾尔族人的先民“丁零”就已经在新疆地区进行放牧活动,如今新疆拥有8.6亿亩的辽阔“绿海”,其中65%属于牧区。青草喂饱了成群的牛羊们,它们又供养着与之朝夕相处的牧民们。

烤全羊、手抓羊肉、清炖羊肉……在吃羊这方面,新疆目前在国内无人能敌:单是2022年,新疆人均羊肉消费量就达到13.9公斤。这一数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比内蒙古的两倍还多。换句话说,新疆用全国1.8%的人口,吃掉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羊肉。

当然,新疆“南农北牧”的地理空间格局,让新疆人的餐桌上除了肉,还有馕、烤包子、拉条子、面肺子等面食。作为中国最早可能种植麦类的地区,馕无疑是“顶流”。据考古研究发现,最晚在东汉魏晋时期,馕在南疆地区就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食物。

在游牧生活时期,人们需要在地广人稀的新疆进行长途迁徙,像馕这样不易腐坏又易于保存和携带的食物,烤一大张带着吃就很方便。

此外,新疆作为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由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瓜果充分享受“日光浴”的同时,夜间呼吸作用的消耗也被抑制,如此更有利于瓜果中糖分的积累。这样一来,新疆瓜果比别处甜也就不奇怪了。包括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哈密瓜和阿克苏苹果在内的上百种新疆特产瓜果享誉国内外,也为豪爽的新疆人摆满餐桌增添了又一份底气。

大量劳动人民涌入新疆

量大实惠成为新疆菜的标配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疆更是迎来了大规模的汉族移民迁入潮。据估计,从1949年到2000年迁入到新疆的汉族移民至少达到了300万人。在高峰期,仅1959年一年,新疆的净迁入人口便达到了51.1万。

改革开放前,这些移民大多是由于分配、支边和随迁等原因来到新疆的国家计划性移民;改革开放后,出于谋生、就业等目的迁入新疆的自发性移民也多了起来,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民工潮”。

移民们除了参与到新疆的开发、建设乃至边防工作中,也从家乡带来了饮食习惯、食物品种与制作方式。在民族交流、融合的同时,拥有疆外“DNA”的新疆美食也应运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早年的入疆移民们大多从事工农业生产等重体力行业,“新式”新疆菜自然也带上了劳动人民饮食的特点,口味重、“量大管饱”便是其鲜明特色。

如今已经成为新疆美食名片的“新疆大盘鸡”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它在今天已经是一道全国闻名的“经典新疆菜”,但其实它的诞生相当晚,而且一开始也并非出自新疆厨师之手。根据纪录片《新疆滋味》和新疆沙湾市作家方如果所著的《大盘鸡正传》,大盘鸡的诞生故事是这样的。

30多年前,在沙湾市开饭店的四川厨师李士林在几位刚下班的建筑工人要求下,用一整只鸡烹制了辣子炒鸡。这道份量极大、用醒面用的搪瓷大盘才能装下的菜引起了其他顾客的注意,后来逐渐流传开来,并被定名“大盘鸡”。

沙湾市后来形成了“大盘鸡一条街”,由于这条街就在312国道附近,由建筑工人启发的这道菜肴,又由国道上的货车司机们所品尝。司机们的口味和好胃口,促使厨师们往大盘鸡里加入了土豆、皮带面等鸡肉的“灵魂搭档”,形成了今天大盘鸡的“完全体”。点上一道大盘鸡,菜和主食就都有了,吃起来既满足又实惠。

现在已经风靡新疆,又从新疆走向全国的另外一道“经典新疆菜”新疆炒米粉,据传也具有“外省”血统。作为一道“新疆菜”,其做法最初其实来源于贵州,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在新疆流行开来。

据报道,乌鲁木齐十月拖拉机厂的两位贵州人文忠福和卓芳义为解乡愁,在1982年将来自家乡的米粉带来了新疆。起初,这只是厂子里的“宝藏”食堂菜,但随着第一家米粉店“南方米粉馆”的开业,新疆炒米粉越来越火。两位贵州人的乡愁也化作了众多新疆人的心头好,成了一道连迪丽热巴都念念不忘的“家乡美食”。

其实,正是这些凝结了来自不同地区移民智慧的食物,成为了新疆文化中包容精神的绝佳象征。新疆本就是一块物产丰富的宝地,在容纳和吸收了不同的烹饪方式后,又诞生了更多各式各样的美食。这些新式新疆菜和传统新疆菜共同挑起了新疆美食的大梁,充实着每一张新疆人的餐桌。

新疆人热情的待客之道

源自传统饮食习惯和美德

新疆美食总能占满餐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新疆人有着一次准备大量食物的“传统”。比如,在生态脆弱的南疆绿洲,泥土随处可见,但由于缺少植被,燃料并不丰富。

为了用较少的燃料尽可能多地加工食物,南疆的乡村地区通常会有两到三户合作打馕。普通馕坑一次就可以打十个馕,足够各家食用好几天,节约了燃料的同时又省时省力。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已经好了许多,新疆人做饭量大的习惯却得到了保留。

在此基础上,新疆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使得本就能让人吃撑的分量更加“难顶”。

不夸张地说,在新疆,请客吃饭俨然是一场仪式。这是因为对于以维吾尔族人为代表的新疆人而言,其社会礼仪脱胎于饮食规范,因而会尤为注重饮食行为,在请客吃饭时也会有一套规范和习俗。“华冠丽服留自身,美味佳肴享他人。劝君殷勤多好客,自有众人传美名”的训言,生动述说了新疆人的待客之道。

倘若你去新疆人家里作客,主人会给你准备各式丰盛的佳肴,绝对不允许你没吃饱。如果他们跟你说的是“随便吃点”,你可千万别信。

有学者经过研究后对维吾尔族人宴请宾客的“流程”进行了总结:先在桌或炕上铺上“达斯特汗”(大餐布),然后端上馕、瓜果、甜食及茶进行招待。倒茶时,壶嘴紧挨碗边慢倒,避免起沫。一般要上3-4道饭食,每道饭食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时间。第二道是抓饭、霍尔炖、拉条等,第三道是手抓羊肉或烤包子,第四道是曲曲热(类似馄饨)、玉古热等。

总结起来就是,尽管吃,吃饱了,歇会再吃。

如果遇上节日,新疆人的饮食会更加丰盛,客人们则有机会品尝到节庆活动中一些更为特别的食物。比如3月21日的“诺肉孜节”,新疆人将其视作昼夜平分、阴阳平衡的一年之始。为了庆祝“诺肉孜节”,他们会用小麦、大麦、羊肉、奶疙瘩等多种食材烹制“纳吾鲁孜饭”。

从6月份开始,新疆会逐渐进入到旅游旺季,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个临近古尔邦节的日子(今年是6月17日)前往新疆。在这一天,油炸馓子、传统糕点“巴哈力”、多层奶乳蛋糕“卡特卡特”,是新疆人餐桌上的必备美食。

新疆美食虽好,但在“开炫”前,也别忘了先打听下,分量有多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