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美食记忆

作者: 欧阳军

老成都的美食记忆0

我国劳动人民在烹调艺术上从来不乏聪明才智,这点在成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成都有龙抄手、夫妻肺片、口水鸡、甜水面等各色小吃不下200种,这些少而精、美而廉的美食受到了全国各地食客的追捧,成为老成都市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劳力者的“牙牙饭”

对于早先做着推车、抬轿等体力活的劳力者而言,早晚的肠肠粉和汤锅只能起个“打尖”的作用,想要认真吃饱,还得等挣到钱后,晌午去吃一顿“牙牙饭”才行。

“牙牙饭”因把一锅饭划成一牙一牙地卖而得名,一般一锅饭有一升半(约五斤)米,共划八牙。由于它的顾客多是挑夫、黄包车夫、板板车工人等劳动者,所以形成了特有风格:一是饭要煮得硬,这样才抗饿;二是菜要味大,既能“送饭”,又可补充因大量流汗而失去的盐。

正因如此,牙牙饭馆内总是售卖各种各样价廉物美的素菜。一般在靠墙壁的地方会放着一排大大小小的泡菜坛,随着四时节令,腌着青菜、萝卜、仔姜、大蒜、刀豆、黄瓜之类的蔬菜;案桌上十多只海碗也满满当当的,装着炒黄豆芽、煮豌豆、莲花白、韭菜炒豆腐干等热菜。

除了各色的素菜,饭馆内也有荤菜,最硬的肉菜是熬锅肉,专为爱吃肥肉的顾客而备;然后是猪杂豆汤,用一大碗猪心肺氽煮豌豆而成,为想吃油荤而又吃不起熬锅肉的人而备。

由于牙牙饭馆的顾客多为较为贫穷的劳力者,所以饭馆内一般会提供免费的红白茶。俗话说:“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对于没有钱的贫苦人民来说,茶泡饭也能把肚儿吃圆。

五花八门的素面

在成都,凉粉、凉面、素面、甜水面、水粉、荞面等都可以归于“素面”行列。本钱多的人常常开一家“素面馆”,经营其中几种甚至十几种素面;本钱少的人则在街边立一个摊摊,卖一两种即可。

所有的素面馆都卖甜水面,可见这种面的受欢迎程度。甜水面是面馆自己加工的如筷子般粗细的面条,韧性和弹性很好,再浇上由红油辣椒、芝麻酱、蒜泥、红糖汁、酱油、醋等配制的调料,使其在麻、辣、鲜、甜上达到了奇妙的平衡,让人直呼“巴适得板”。到了冬天,再加上几根鲜嫩、清香的豌豆尖,能让人吃出春天的味道。

凉粉是青年人特别是女青年最爱的美食。旧成都有首关于凉粉的儿歌:“一呀二,吃凉粉儿。熟油辣子多搁点儿,辣乎儿辣乎儿又辣乎儿,嘴上辣个红圈圈儿。”凉粉的花样很多,按颜色分有黄、白两大类,按原料分有米凉粉、荞凉粉、豌豆凉粉等。这些凉粉根据需要可以切成大片子、小片子、筷子头丝丝、方颗颗,白凉粉还可打“旋子”,即用一支多孔的金属刮勺沿着圆台形的凉粉墩子旋刮,一束筷子粗细的凉粉丝便源源不断地从勺孔中流出。

凉粉一般是凉拌,也有煮着吃的,特殊的佐料加上热气腾腾的凉粉,那股暖流暖遍全身。此外,还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吃法——“手摊子”,不用碗,而是把凉粉切下巴掌大一片,摊在手掌心,然后在上面浇调料,可以边走边吃。

荞面也是成都的一道美食。有人要吃荞面了,师傅会从揉好的荞面堆上扯下一碗,放进架在面锅上的“土机器”里,压好的细面条直接进入锅里。由于荞面和水粉的调料相同,所以聪明的老板们便想出了一个妙招——一碗中一半水粉一半荞面,而且还取了一个美妙的名字:“鸳鸯”。这样一来,顾客花一样的钱可以吃到两种小吃,再也不用为吃荞面还是水粉而头疼了。

“成都零食甲天下,胖子花生最有名”,这是已故名书法家谢无量给珠市街“司胖子”花生米写的一幅对联。下联有点溢美,上联却颇为确切、中肯。在成都,那些各具特色的小摊、小店、担担、篼篼,总能勾起人们美好的回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