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 王春艳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0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融入专业课,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近年来高校课堂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中心环节。课程思政要充分呼应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扎根现实土壤,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让教书与育人浑然一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型人才。

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让学生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对生产技术难题进行分析研究。本课程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工程哲学意识和环境意识等现代工程意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创新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南阳理工学院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思政教育以目标为导向,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学校实施的“一纲三目两翼四驱”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下,挖掘有效载体与路径,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建设、教学评价4个层面进行了深度改革与探索,不断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组建了一支包括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为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在党建方面的优势,构建“党团学”逐层引领,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践“三级联动”的“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河南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平台,通过教师党员联系班级、学生党员发挥引领作用、班团干部加强服务等举措,持续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相得益彰,实现组织育人和课程育人“双线推进、一体融合”。

二、课程思政教学组织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起主导作用,要增强参与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践三方面教学环节整合联动。特别是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专业课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具体知识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合,从学科发展历史、课程中涉及到的名人事迹和典型事件等方面整合思政结合点,形成以学科发展为主线的思政资料库,以使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思政工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设有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环节,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验研究人员基本素养、安全法律法规等融入课堂,传递正能量。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及学科竞赛项目,增强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动”起来的同时,让“德”由理论落到实地。

三、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育人素材,选准切入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教师会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思政的原动力

课程思政作为科学性和实践性兼备的理论思想,秉承“隐形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在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传递思政知识,最终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生物技术产品检验是一门基于自然科学的利用科学原理对生物工程领域产品进行分析检验的基础课程,因此,该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素材。例如,在手性碳原子构型的表达环节引入“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化繁为简,创造化学语言中的“普通话”;在白酒风味物质气相色谱数据的分析处理环节引入马克思哲学原理中“透过现象了解事物本质”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论是不可取的,要具备唯物、客观的认识论。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指导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教学,将科学和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促使整体思维的发展,把握认识规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思政的重要引领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是体现教育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为党育人意味着课程思政始终摆在首位,在明大德上下功夫;为国育才意味着在育人中教书,培养学生为国分忧、为国做出贡献的实际本领。项目组成员始终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与办学定位、专业特点、课程特质等紧密结合,细化隐性思政。生物发酵产业是河南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力量,生物技术产品检验是生物类产品工业化生产的保障,因此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社会属性,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课程思政。

比如,通过豫酒的低迷与振兴案例,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让学生切实体会科技兴国的道理,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专业自信心。结合2008年震惊国人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启发学生思考质量控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强化社会责任。借助党日活动等契机,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更好地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理念。开展“一渠清水送北京,科技助力产业兴”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通过介绍中国领跑全球研发出新冠疫苗的时事热点问题,引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理念,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从这些案例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可分割,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责任,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转化为自身道德成长的营养,最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三)实践教学是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思政的落脚点

在课程思政中,课程是基础、是载体,思政是方向,两者融通,相得益彰。只有课程这个载体和基础建设好了,课程思政才有施展之地,因此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的教学实践是思政的落脚点。

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中有32个学时的课内实验,实验过程也可以成为课程思政的阵地。教师在进行化工实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在酸碱滴定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过犹不及的哲学中“度”的把握;学会透过问题的现象挖掘本质根源,即从实验原理处着手分析,依据原理,一切问题都可以寻根究底;通过化学平衡原理强化生态平衡理论,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配置缓冲溶液操作中,让学生体会调控有度、自由有度、做人做事要有分寸的道理。

在实验过程中,以团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以团队成员或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进行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以及在解决复杂生物工程问题时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工程哲学意识和环境意识等现代工程意识。

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基于OBE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理念,遵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评价从比较性评价向达成性评价转变。教学团队建立了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表1),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思政效果、课内实验思政效果、课外实践思政效果、教学效果四部分,实施“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管理,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基金项目:河南省2022年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南阳理工学院2022年度一流本科课程。

作者简介:王春艳(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