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猪-沼-果(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研究
作者: 田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强调农业发展的科学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而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如何对养殖废弃物进行高效地无害化处理使其转为可利用资源,是促进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协调以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贵州优渥的生态资源及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循环农业发展的突出竞争优势,本文以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探究“猪-沼-果(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经验做法,并深入了解其如何在生态养猪过程中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以期为发展类似循环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借鉴与实践经验。
一、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研究
生态循环农业对于平衡农业资源与环境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助力农村经济稳健发展。根据地方特色、资源禀赋的不同,生态循环农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是“猪-沼气-作物”种养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陈直等(2016)指出,“猪-沼气-作物”模式在生猪养殖基础上,合理运用沼气生产工程来种植蔬菜等农作物,这种业态联合的生态循环系统功效较大,主要被集中应用在生态养殖、沼气运用、种植等领域。于安芬等(2016)提出了区域发展模式,即大田设施配套型“小麦-双孢菇-肥”模式、种养结合型“玉米-牛-沼-肥”模式。李瑞等(2016)指出,“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已在贵州推广,有助于循环农业产业链延伸。
二是共生型的“水稻-水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曹永峰(2016)的研究显示,湖州政府打造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了稻虾共生、稻鳖共生、农牧结合,并促进了回收雨水技术、滴喷灌溉技术的推广。闫红果(2016)指出,“水稻-水产”种养结合模式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系统完善、新技术高效推广方面,发挥着多种生态价值效用。
三是废菌棒发挥综合效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陈小俊(2016)指出,浙江省龙泉市运行了“食用菌-废菌棒-还山-还田”“食用菌-废菌棒+畜禽粪便-有机肥-农作物”“食用菌-废菌棒-机制炭”等多种模式。
罗冰凌等(2019)提出,生态循环农业有助于将农业废弃物高效处理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助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但在协调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平衡关系、营造生态循环农业氛围、完善生态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凌斌(2020)研究指出,各地需要结合地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以促使化肥农药在种养殖过程中的减量化、农田改良化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运用。
二、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本概况
松桃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9年成立,地处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九江街道地安社区。地安社区总面积5.9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82亩,其中田地占1246亩、土地占1733亩,森林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为78%。整个社区总人口达1940人,共473户,包括12个组、17个自然寨。
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生态黑猪养殖销售、黄精和菊苣种植销售、种养技术服务等业务,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以解决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村民致富。合作社具有科学的组织架构,设置了综合部、劳务部、生产部、销售部等多个部门,以确保合作社工作有序开展;设置了议事规则管理、社员学习培训、社员大会、社员管理等制度,以保障合作社社员权益。合作社还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致力于在乡村振兴及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猪-沼-果(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建设
(一)建设规模
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猪场占地40亩,猪圈舍4500平方米,生猪最大存栏量2400头,每个小圈20头。合作社内设有标准化圈舍96间,配套建设菊苣种植示范区400亩,存栏土黑猪1200头,每月可供应市场200头。猪场不仅设有生产区、生活区、隔离舍、诊断室、饲料库房,还配备通风设备96台、控温设备20台、挖掘机20台。此外,合作社积极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接受贵州省农科院畜牧所、草科所提供的技术服务支持,在2023年实现了中药材菊苣绿色有机认证。在专家指导下,合作社不断优化种养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边角坡地和低洼地配套种植青贮玉米、串叶松香草、金荞麦等优良牧草,以降低黑猪饲养成本,优化消纳粪液的能力。
(二)运行情况
合作社生猪猪仔的品种为湖南湘西黑猪,净重近40斤/头,进价为700元/头,生长周期为10-12个月,可随时补栏且保证100%的存活率。黑猪采取科学喂养方式,主食为中药材菊苣及作物玉米,将菊苣粉碎后与玉米按照8:2的比例混合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
合作社采取种养殖相结合的形式,将猪粪及猪尿输送至土壤,并将其转为可供种植农作物的有机肥料,实现零排放。具体而言,猪尿经过科学排布的管道泵进入沉降池,猪粪在排进沉降池前需要进行人工清理。当猪粪和猪尿的储存达到额定容量时,根据厌氧发酵原理对沼气池内的混合物进行处理,并将通过厌氧发酵后的猪粪和猪尿等养殖废弃物生成沼液沼渣。一头猪每年产生2t沼液,利用种植基地铺设的管道可将沼液输送至土壤,补给种植土壤养分。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基肥是堆砌腐熟的沼渣,灌溉菊苣、玉米、桃树等农作物的营养液为沼液。
合作社注重安全卫生防控,工作人员进出工作区域均需进行严格消毒,室外采用石灰碱进行白化,室内采用过氧酸钾进行消毒。合作社内养猪区域采取封闭管理,以避免外界病疫侵害。将经过新风系统高效过滤后的外界空气导入猪场,并将室内气体除臭外排,以确保不污染外界空气。在猪舍内实现智能化投喂,避免浪费,猪仔一旦触碰感应器便有饲料流出。
合作社还在猪场内安装了可视系统,可检测猪从进场到出场的养殖全过程及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包括猪食制作过程、猪食喂养环节、猪活动环节、安全出栏环节等,实现工作人员全环节监测及消费者对生态猪肉的安全溯源。此外,合作社会对有合作意向的单位开放可视系统,单位负责人通过系统可观察生态猪养殖全过程,深入了解合作社“猪-沼-果(药)”模式的运作过程。这样既可对合作社的生态养殖安全性进行监督,又可增加合作社吸纳投资者获取投资的可行性。
四、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猪-沼-果(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
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猪-沼-果(药)”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规模化养殖黑猪过程中产生的粪污进行高效环保的处理,实现了零污染、资源循坏利用,并在猪场附近设置了合理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果林种植区域,通过沼液还田、还土增强了土壤肥力及种植产量。
通过应用“猪-沼-果(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出栏生态黑猪1200头,每头黑猪的重量约为125kg,猪肉的市场平均售价约为50元/kg,实现销售年产值6250元/头,年总产值750万元。相较于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猪肉的平均售价可提高20元/kg,每头猪增加的年产值达到2500元,每年合计增加年产值近300万元。
沼液作为有机肥,相较于不施肥的作物年生长量高出20cm。合作社桃树共计170株,桃果产量达2550kg,共计产值30600元。菊苣种植面积达400亩,每亩产量达4250kg,总产量共计1700t。种植菊苣和桃果的产量较之前提高约8%,带来的经济利润增长约为12000元。
(二)生态效益
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猪-沼-果(药)”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对生态黑猪养殖废弃物实现了无公害处理,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增产增效的目的。具体而言,高效发挥沼液的有机肥作用,充分提取其中含有的厌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种植果树及中药材提供充足的养分。一方面,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水污染,达到零排放、无污染;另一方面,沼液作为有机肥进行还田、还土,有助于有机物质的循环利用,也可增强土壤肥力,有效促进菊苣、桃树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合作社还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申报有机猪肉、有机菊苣认证,注册了“九江生态黑猪”品牌商标,致力于打造高端纯生态绿色健康猪肉。
(三)社会效益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合作社负责人荣获“贵州省优秀农民企业家”称号。在合作社负责人的带领下,合作社荣获“贵州省5A级服务三农金牌合作社”称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为地方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提供了便利,既有助于提升社员归属感、获得感,又在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的同时,与村集体松桃玖江强村富民公司合作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规模。合作社吸纳近80户地方闲置劳动力就业,共计发放劳务费480万余元、土地流转费32万余元,促进每户增收达3万元以上;雇佣10名长期员工并提供食宿,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分工不同,月薪最低3000元、最高6500元。
二是建设了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具有粪污无害化处理、物资高效循环使用的功能,有助于优化地安社区人居环境。合作社产出的优质生态黑猪肉、高营养价值的果蔬在市场上畅销,为周边消费者提供了生活便利和优质农产品。
三是供销合作社在该合作社挂牌建立了松桃供销农特产品培育基地,将生态黑猪深加工为农家腊肉,提高了猪肉附加值。通过线上线下双线销售一体化形式,为铜仁高校学生提供了电商直播实训基地,对地安社区的农家腊肉特色产品进行推广宣传,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基金项目:铜仁市教育局2023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铜仁市山地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研究——以同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猪-沼-果(药)’为例”(TRZJ2023009)。
作者简介:田曦(1995-),女,苗族,贵州松桃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