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经验浅谈

作者: 侯强川 王玉荣 赵慧君 郭壮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经验浅谈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课程思政是当今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期职责,是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仍然存在较明显的脱节现象,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将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教育功能进行融合。在此背景下,本教学团队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课程思政要求,总结了一些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以期为相关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开展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教育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食品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尤其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及其在食品生产和质量中的作用,包括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和有害微生物的预防及消除等。

食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与微生物密不可分。此外,随着微生物学及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微生物在农产品生物转化和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工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贮藏、加工以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的重要性,理解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储存和加工中的“角色”,增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在未来职业中坚持安全、健康和质量优先的职业道德。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国在食品发酵技术和传统食品制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通过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食品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在食品微生物学领域的科研成就和技术突破,展示国家在保障食品安全和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科技实力的认同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愿望。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可与众多的历史典故、时事热点以及社会问题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将这些多维度的案例作为思政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不但能够显著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思政教育的融入也能使教育效果更加立体化和综合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深入挖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

的思政元素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很好地凝练出有效的课程思政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团队整理出以下四大类思政素材。

(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微生物还没有被人类所熟知之前,我国古代先民便已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加工的技艺。例如,四千多年前,古代的人们便学会了利用微生物发酵谷物来生产酒,在此基础上,各地又形成了不同的酒文化和不同香型的白酒。除了白酒,我国也是一个食醋生产和消费大国,酿醋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就已记述了大酢、秫米神酢等20多种制醋方法。此外,腐乳作为一种利用霉菌将豆腐发酵的特色豆制食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魏时期的书籍中也曾记载了腐乳的制作方法。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学知识,通过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引入古代文明,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关注生活案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民以食为天”,食物能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然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一旦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就可能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例如,2020年发生在黑龙江鸡东县的一起酸汤子食物中毒事件震惊国人,一家庭聚餐时因吃了酸汤子导致食物中毒,最终造成9人死亡的惨剧。经卫健委调查后,该事件被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除了米面制品,肉、鱼、蛋和奶等动物源性食物也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如食用动物性食品前未经必要的加热处理,会引起沙门氏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及炭疽、结核和布氏杆菌病等疾病的传播。通过讲解微生物污染的严重性,能够提醒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感,把好食品安全关。

(三)结合时政要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病毒作为微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经常占据新闻头条位置。例如,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医务工作者逆人流而动,与病魔抗争、和死神搏斗,守护了千千万万民众的健康和幸福;钟南山院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临危不乱,显示出科学家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带领团队团结战斗,体现了大无畏精神;陈巍院士争分夺秒地科技攻关新冠病毒研发疫苗,并亲自注射检验疫苗效果,体现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人生追求。通过在课堂上引入有关微生物的时政要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舍己为人、不辞辛苦的民族精神。

(四)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讲解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营养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比如,在讲解微生物多样性时,通过探讨微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介绍保护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及措施,从而引出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再如,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如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被动传输的教育模式,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们在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学到知识并且提升思想意识。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食品中微生物的特性、生活方式等,这样的灌输式教学十分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带动学生思考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和产生的原因,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带入感,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二)结合时代发展,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本团队紧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与食品微生物相关的社会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浓厚的食品文化底蕴的同时学会与时俱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认同感。根据学生未来岗位职责,积极衔接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如通过梳理不断完善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引导学生提高底线意识和标准意识。如今,多媒体技术影响着新一代青年,本团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短视频、多媒体等技术,设计多样的课程资源,并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还能使课堂变得更有趣、更有料。

(三)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持者,教师的行为和思政意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食品微生物学属于理工科课程,而对于理工科专业教师来说,课程思政建设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思考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平时备课时也引导他们结合政治学习和“学习强国”等平台,把生活中涉及到的思政元素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做到课程思政新颖独特、常改常新,让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另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共同完成课程思政建设。

综上,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途径。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有机融合思政元素,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微生物学科应用与发展趋势的理解,还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挖掘思政元素,精选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案例和时政热点,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团队还创新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既反映学科前沿,又融入时代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探索和优化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责任感的食品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专项(SZ2023022)。

作者简介:侯强川(198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通信作者:郭壮(1984-),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