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下食品类毕业生岗位实习策略研究
作者: 姚丽
食品类专业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包括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以及工程技术、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领域的应用知识,这种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同时,食品类专业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实践、产品研发和科学研究,许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科研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特别是高职食品类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懂理论又精实践,具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推进食品类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提质培优计划,明确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岗位实习体系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食品类毕业生岗位实习现状的分析,探讨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双元双向驱动机制下食品类毕业生岗位实习策略,以期为食品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岗位实习现状分析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指出,岗位实习是指具备一定实践岗位工作能力的学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辅助或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包括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安排的政治思想教育、技术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养成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岗位实习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在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学校要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作为实践教育的核心,将岗位技能和职业规范要求贯穿于岗位实习的全过程。
岗位实习是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阶段,如何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实习的深度,是食品类高校正在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某高职院校的实习数据为例,基于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学生层面,对2021-2023年三届共12000名毕业生的岗位实习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基于学校层面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2021-2023年三届共12000名毕业生岗位实习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实习地点相对分散,分布于省内外200多个实习点,包括市场监管部门、生物医药类企业、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监督所、幼儿园等机构,每个实习点的人数分布不均,实习生人数不固定,专业也不固定。一方面,实习单位繁多、实习点分布松散、人数分布不均等情况不利于学校和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情况,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盲点。另一方面,学校没有深入分析食品类专业实习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标准,进而合理优化实习单位布局,未有效利用和整合优质社会资源。
(二)基于企业层面的现状分析
岗位实习三大主体(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共管平台,使得学校难以将区域产业的特点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在实习乃至以后的就业过程中难以获得合适的岗位。例如,学生的社交能力较差,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岗位安全认知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三)基于学生层面的现状分析
离开校园到企业实习时,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变成了工人,面对新的环境和身份,学生在学习和心理适应上出现了困惑。比如,一些专业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校的教学内容未能匹配企业所需的科技发展步伐,导致学生实习目标不明确,对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不足,产生了一定的挫折感、无助感。分析发现,一些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匆忙离职的原因包括工作压力大,归属感不强,情绪低落,心理不稳定、不适应等。
二、岗位实习路径分析
通过对食品类毕业生岗位实习现状的分析,本文从创新改革校企协同课程内容、加强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发满足产业需求的实习岗位、完善数字技术赋能协同育人信息化管理、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探讨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双元双向驱动机制下毕业生岗位实习策略。
(一)深化产教结合,创新改革校企合作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改进顶层设计,加强校企联系,促进产教结合,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第一,开放产业链、人才链和教育链,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岗位实践课程,深入分析课程岗位任务和责任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需求,以便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课程体系、教育规模、专业设置等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联系起来。第三,建立相应的人才供求机制,深化与企业的联系和配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优化学校的专业构成和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办学针对性。
总之,在互联互通的产业链中,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把产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产教结合、优势互补,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深化教产研协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产研协同的背景下,与企业、行业等建立互利共赢共管的协同平台,是学校顺利开展实习管理工作的基础。第一,学校与实习单位可以充分交流人才,用好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让学校里的师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行业一线生产环境,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融合。第二,实习单位的管理层和带教老师可以凭借实习合作交流平台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从而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提出宝贵的建议,以适应时代对食品类行业发展的要求。第三,学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操作技能优秀的专家给学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也可以选派教师前往不同的企业进行操作技能学习与理论交流,提升他们的行业实践标准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改变教学思路与方法,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深化产教融合,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开发实习岗位
产业的转型升级、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化食品类专业学生实习岗位改革,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才,对于支撑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一,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互相支持,新产业的发展要依靠专业院校提供人才支撑。学校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战略发展需要,对当地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分析,总结人才培养现状、结构构成、存在问题、内涵建设等问题,探索岗位实习建设的新思路、新标准、新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经济结构深度融合。
第二,加强食品类高职院校实习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应用的衔接,将技术人才的单向“供需”链转变为“供需供”的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侧要素的全面整合。从人才积累的角度看,食品类高职院校在岗位实习管理创新中要从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两个方面入手,整合吸收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为学生的岗位实习分配最佳实习岗位,以促进产业人才的积累,形成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培训库”。在产学结合的背景下,为了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思路,创造科学、安全、高效的实习环境,分析现状与问题,借鉴成熟的经验,探索岗位实习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律。
(四)数字技术赋能协同育人信息化管理
为了加强对学生岗位实习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建设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线下管理中,实习效果和实习内容并没有实现实时在线反馈和监控。根据调研,目前国内有些食品类职业院校已更新升级了实习过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以手机App为主的移动信息化平台进行实习过程管理。建设岗位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更好地协调高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之间的互通交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Web管理系统、实习移动应用(iOS、Android)、就业跟踪系统、在线安全教育与评估模块等。企业通过平台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就业创业岗位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与专业相匹配或相近的实习岗位、就业创业岗位;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填写实习日志向教师反馈,并接受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实时审核和指导;教师通过管理平台收集、整理、汇总在岗学生的基本信息,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五)校企联合制定岗位实习过程化评价模式
毕业生实习质量评价倡导以实习过程为主,校企联合开展多维度、多项目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全方位锻炼技能,全身心融入职场,并将学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劳动态度、组织纪律等内容作为考核要素。
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学校应同实习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实习考核制度,共同实施过程性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实习总结、学生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老师日常考勤、实习单位老师评价等。岗位实习考核结果要计入学生学业成绩,并将岗位实习成绩及学生表现录入学生学籍档案。
基金项目: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校级课题“论劳动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路径”(JKB202010)。
作者简介:姚丽(1984-),女,汉族,江苏新沂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