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营养与喂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何波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劳动过程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在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德育为先。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对婴幼儿营养与喂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中具有多重意义。首先,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劳动教育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其次,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最后,能够促进产教融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高职院校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婴幼儿营养与喂养课程
融入劳动教育的现状
2022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针对职业教育,《纲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婴幼儿营养与喂养是早期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婴幼儿的营养需求、食品安全、喂养技巧等方面,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安排婴幼儿饮食,提高学生从事婴幼儿保健工作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本课程既包含大量关于婴幼儿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多有关膳食制作与喂养的实践技能。
根据《纲要》精神,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婴幼儿营养与喂养课程结合自身特色进行了初步改革。目前来看,劳动教育和婴幼儿营养与喂养课程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首先,课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该课程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的融合设计。在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占比相对较小,难以充分体现其重要性。其次,资源不足。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相应的实践场地和设备资源,但部分院校由于经费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场所和专业的婴幼儿喂养模拟设备,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再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现有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最后,认知偏差。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婴幼儿营养与喂养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劳动实践只是辅助性内容,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三、婴幼儿营养与喂养课程
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理念中融入劳动教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逐渐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的理论讲解中,强调科学喂养需要家长和照顾者付出耐心和劳动,培养学生对婴幼儿喂养工作的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认识到合理的营养搭配和精心的喂养是一种爱的劳动,为其未来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
(二)校内实践项目中融入劳动教育
在婴幼儿营养与喂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校内实践项目,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以“奶粉冲调与人工喂养”项目为例,教师通过融入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1.培养责任感。在进行奶粉冲调与人工喂养实践时,需要学生严格按照正确的步骤和比例进行操作,以确保婴儿的健康和安全。这要求操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不能有丝毫马虎。例如,选择奶粉时,要仔细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方等信息,确保选择适合婴儿的优质奶粉。冲调奶粉时,要准确测量水温、奶粉量和水量,严格遵守冲调比例,避免出现过浓或过淡的情况。喂养婴儿时,要注意喂养的姿势、速度和频率,防止婴儿呛奶或吐奶。这些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培养其责任感。
2.锻炼动手能力。奶粉冲调和人工喂养需要一系列动手操作,如测量、搅拌、喂奶等,可以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冲调奶粉时,需要用量杯或勺子准确地测量奶粉和水量,然后用搅拌棒或勺子将奶粉充分溶解。喂养婴儿时,需要用正确的姿势抱住婴儿,将奶嘴放入婴儿口中,控制喂奶速度和频率。这些操作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需要反复练习,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耐心和细心。婴儿的需求往往比较急切和频繁,需要及时满足。进行奶粉冲调和人工喂养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能因婴儿哭闹而急躁或不耐烦。例如,冲调奶粉时,需要等待水温合适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喂养婴儿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让婴儿吃饱。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婴儿的反应,如是否有呛奶、吐奶、不舒服等情况,以及时调整喂养的方式和速度。这些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一些情况下,奶粉冲调和人工喂养可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例如,托育机构等场所可能需要护士、教师、保育员等多人协作,共同为婴儿提供喂养服务;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互相配合,共同承担起照顾婴儿的责任。这些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5.了解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奶粉冲调和人工喂养涉及一些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如营养学、卫生学、婴儿生长发育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婴儿的需求和特点,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和技巧,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生活能力。
(三)校外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
除了校内的实践项目,还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单位与实习实训基地的辅助作用,安排学生参与婴幼儿食品制作的实践活动,如制作适合婴幼儿的辅食、与婴幼儿进行实际接触等,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营养搭配原理的基础上,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对婴幼儿照护工作的热爱。以“辅食制作”项目为例,教师通过融入劳动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精神、创新精神等。
1.精益求精精神。在婴幼儿辅食制作中,精益求精既体现在对食材质量的严格把控上,也体现在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上。例如,制作蔬菜泥时,需要将蔬菜煮熟后用辅食机或滤网进行精细的研磨,以确保没有大的颗粒,让婴幼儿能够更好地吞咽和消化。这种对细节的严格要求就像工匠打磨艺术品一样,是精益求精精神的体现。
2.创新精神。为了让婴幼儿摄入更丰富的营养,照护者会不断尝试新的食材组合,并对制作方法进行创新。例如,传统的辅食制作可能以蒸煮为主,而现在可以使用低温烘焙的方式制作手指食物。这种不断探索新的制作方式和食材组合的过程体现了创新精神。
3.专注精神。制作婴幼儿辅食时需要全神贯注,从食材准备,如清洗、切配,到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控制、时间把握等,都不能分心。专注精神还体现在对婴幼儿口味和喜好的关注上,通过专注地观察他们的反应,可以知道他们的喜好,从而通过改变烹饪方式或添加其他食材来改善口味,让婴幼儿更容易接受。
4.耐心精神。制作辅食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制作者如果没有耐心,就很容易放弃。另外,当婴幼儿不喜欢某种辅食或吃得很少时,照护者也需要有耐心,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不再尝试,而是要耐心地调整食材和制作方法,慢慢引导婴幼儿接受新的辅食。
5.敬业精神。婴幼儿辅食制作是一份关乎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需要辅食制作人员(保育人员)有敬业精神,认真学习婴幼儿营养学知识,了解不同阶段婴幼儿的饮食需求,并严格按照这些知识来制作辅食。
(四)评价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
在课程评价方面,教学团队调整了考核方案,增加了劳动实践所占的比重,采用了“过程性+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作者简介:何波(1977-),女,汉族,四川广元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