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茶饮料中食品添加剂应用情况调研分析
作者: 华慧 李育薇 庄翔宇
茶饮料是一种广受消费者喜爱的饮料,为了防止其变质、延长其保质期或增强其功能,生产厂家会添加食品添加剂。本文调研了茶饮料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指导茶饮料发展,为中国茶饮料的发展方向和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一、市售茶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添加情况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对58个品牌、146种市售茶饮料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根据厂家、品牌、类别等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下:添加酸度调节剂的茶饮占比最多,为34%;添加抗氧化剂的茶饮占比为24%;添加甜味剂的占比为18%;添加香料的占比为9%;添加保持剂的占比为7%;添加乳化剂的占比为5%;添加防腐剂的占比为1%;添加增稠剂的占比为1%;添加稳定剂的占比为1%。
二、市售茶饮料中
不同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情况
(一)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能防止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稳定性,延长其保质期,为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食品抗氧化剂分为天然和合成两类,本文调查的茶饮料主要使用的是天然抗氧化剂,包括L-抗坏血酸(维生素C),占比68%;D-异抗坏血酸钠(异维生素C钠),占比25%;生育酚(维生素E),占比3%;抗坏血酸,占比1%。
(二)酸度调节剂
酸度调节剂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茶饮料的pH,通过降低pH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目前,市面上使用的酸度调节剂约有20余种,我国允许使用的酸度调节剂有17种,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一些相关的有机盐和无机盐也可作为酸度调节剂使用。本文调查的茶饮料中酸度调节剂的使用情况如下:碳酸氢钠占比35%、柠檬酸占比30%、柠檬酸钠占比29%、Dl-苹果酸占比5%、Dl-酒石酸占比1%。
(三)甜味剂
甜味剂是用于增加软饮料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低甜度和高甜度、天然和合成几种类型。天然甜味剂包括甜菊糖甘和甘草酸盐,合成甜味剂包括糖精、甜蜜素和阿斯巴甜等,天然甜味剂因其安全性而更受青睐,成为茶饮中主要使用的甜味剂。本文调查的茶饮料中甜味剂的使用情况如下:三氯蔗糖占比38%、赤藓糖醇占比22%、安赛蜜占比15%、果葡萄浆占比14%、甜菊糖苷占比8%、其它占比2%。
(四)乳化剂
乳化剂主要是水和油的混合,除典型的表面活性作用外,还具有消泡、增稠、润滑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奶茶饮料,也能使茶饮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本文调查的茶饮料中乳化剂的使用情况如下: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占比38%、硬脂酰乳酸钠占比17%、蔗糖脂肪酸酯占比14%、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占比10%、聚甘油-40硬脂酸酯占比7%、酪蛋白酸钠占比7%、聚甘油脂肪酸酯占比4%、反式脂肪酸占比3%。
(五)保持剂
水分保持剂主要用于维持食品中水分的稳定性,属于品质改良剂,特别是缩合磷酸盐,能防止饮料氧化和混浊,并通过与金属离子如铜、铁反应形成水溶性络合物,增强饮料的抗氧化性,我国批准使用的磷酸盐有10种。本文调查的茶饮料中水分保持剂的使用情况如下:六偏磷酸钠占比75%、三聚磷酸钠占比23%、焦磷酸钠占比2%。
六偏磷酸钠为环状结构,可能对健康有影响,在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g/kg;三聚磷酸钠过量使用会对钙的吸收产生影响;焦磷酸钠具有乳化性、分散性,能够防止脂肪氧化、调节pH,有利于控制生产品质。
(六)防腐剂
防腐剂是指能抑制微生物活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在加工食品中的使用频率最高。本文调查的茶饮料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如下:山梨酸钾45%、焦磷酸二氢二钠2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2%、苯甲酸钠11%。
三、不同来源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情况
食品添加剂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两大类,前者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通过提取获得;后者是通过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所得,目前,多数添加剂为化学合成类。
根据调查的146种茶饮料发现,其所使用的防腐剂、酸味调节剂、乳化剂、保持剂均为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而抗氧化剂全部为天然食品添加剂,甜味剂中只有甜菊糖苷、赤藓糖醇2种为天然添加剂,其他均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具体情况如下。
(一)不同品牌茶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情况
从本文对58个品牌、146种茶饮料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的使用占比较多,稳定剂的使用相对较少,几乎没有防腐剂。在58个品牌中,仅有16个品牌生产纯茶饮料,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相对简单,只含有基本的抗氧化剂和酸度调节剂;其余品牌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较多。
(二)不同口味茶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情况
人们对茶饮料的口味偏好各异,可通过添加食品添加剂进行调整。在调查中发现,绿茶含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稳定剂、甜味剂、乳化剂;红茶含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剂、稳定剂、甜味剂、乳化剂、保持剂;乌龙茶含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稳定剂、甜味剂、乳化剂;黑茶仅含酸度调节剂和抗氧化剂。从中可以看出,抗氧化剂和酸度调节剂在茶饮料中的使用频率最高,稳定剂、甜味剂和乳化剂的使用频率较低,保持剂几乎不用。
(三)不同食品添加剂的最大添加量
确定食品添加剂的最大添加剂量前一般会进行毒性试验,即一次性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并用其半数致死量(LD50)判断该物质的毒性大小。按照对大鼠经口LD50的大小将各种物质分为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实际无毒和无毒六大类,食品添加剂大多为低毒和实际无毒级,也有一些属于无毒级,仅有极少数品种如亚硝酸钠属于中等毒。
根据试验结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确定了食品添加剂的最大摄入量,如防腐剂苯甲酸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5mg/kg、安赛蜜的ADI为0-15mg/kg,不同食品添加剂的ADI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食品抗氧化剂中的天然抗氧化剂对用量没有限制,如维E、维C;在酸度调节剂中,柠檬酸的ADI不受限制,提倡使用,碳酸氢钠则有限制;甜味剂中,甜菊糖苷、三氯蔗糖相对安全,人体食用后不吸收,较为安全、无毒,可提倡使用,阿斯巴甜、赤藓糖醇等有严格限制。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46种市售茶饮料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调查发现:添加了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剂、甜味剂的茶饮占比较多,添加了防腐剂、保持剂的茶饮占比较少;茶饮料品牌目前更专注于生产纯茶,产品越来越注重健康、无糖。
对于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应严格控制用量,不得过量或违规添加,以免产生毒性,危害人体健康。消费者在购买茶饮料时应留意配料表和添加剂成分,尽量选择添加剂少的产品。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项目“基于‘双碳’背景下有机茶园固碳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GJJ2410201)。
作者简介:华慧(1994-),女,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