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探析
作者: 常佩佩 陈岱莲
食物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生活、生产和生态紧密相关。在百年变局、气候变化与环境挑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食物系统在供需平衡、系统韧性、食物安全、国民营养和生态平衡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加速推进中国食物系统向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公平和更具韧性的方向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从供需平衡、系统韧性、食物安全和国民营养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食物系统面临的挑战,从多元化食物供给、引导健康消费、加强科技创新以及构建可持续食物系统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食物系统的转型策略,以期为中国食物系统的转型提供参考。
一、中国食物系统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食物系统供需不平衡,消费需求升级带来新压力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然而,需求侧的动态变化与供给侧的调整不匹配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我国的食物系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食物刚性需求的增加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使得食物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加,工业领域对食物的需求也因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幅上升。然而,生产成本的提升、规模效益的降低以及有效投入要素的不足等因素,制约了食物有效供给的提高。另一方面,食物结构需求的转变使得供需结构的矛盾更加凸显。居民膳食结构的优化与生活品质的提升,导致对肉、蛋、奶等动物性蛋白的消费需求上升。然而,我国在优质小麦等高品质食物以及大豆等饲料粮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依然很高,近十年来,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一直保持在80%以上。
(二)食物系统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不足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的受灾情况尤为严重。例如,2023年,云南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强的冬春连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
此外,地缘冲突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异常,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以应对潜在的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因素使得我国的食物系统面临更大的韧性挑战。
(三)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下食品安全关键风险点增加
当前,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合规等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挑战依然突出。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抽检数据,食品不合格的原因中,微生物污染和农兽药残留超标均是主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也不少。同时,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不同食品种类之间的质量差异明显,安全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食品安全风险又呈现出新型化和复杂化的特征。首先,食品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风险点。例如,冷链配套技术的发展滞后,使得“新型问题食品”潜藏风险。其次,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随着直播带货和生鲜电商等新业态的兴起,产地溯源难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监管难题接踵而来。最后,新食源性疾病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各类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因素的占比较高,而食物过敏作为一种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也亟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四)营养健康方面的挑战增多
首先,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与营养不均衡并存。近年来,我国超过50%的居民面临超重肥胖问题,其中青少年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达到29.4%。同时,一些居民因不良的饮食习惯、身体条件差等因素,导致维生素A、钙和铁等营养素的缺乏。比如,部分居民过度追求主食精细化,导致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族摄入不足。此外,我国居民对水果、蔬菜、乳制品的实际消费量也偏低,均未达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
其次,技术创新与支撑力度不足。在食品营养与健康核心技术领域,我国的前沿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在功能食品作用机理和高活性营养素开发方面存在局限性,食品相关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最后,食品系统相关规范与标准不健全。部分功能食品缺乏行业规范和临床数据支持,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功效体验模糊。比如基因编辑食品和纳米食品等,其营养安全性相关技术和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一些食品存在过度加工和过度添加的现象,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五)土地和水资源紧张,食物损失与浪费问题突出
我国的耕地资源有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扩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一些地区长期过度开垦、不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再加上水土流失等,导致耕地质量连年下降,影响食物原料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农业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相较于耕地的短缺,“水缺”问题更加严峻。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86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单位耕地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23年,全国农业用水达到3672.4亿立方米,占全社会总用水的62.18%。
在土地和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我国的食物损耗与浪费问题也日益严重。中国农科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2.3%。该报告指出,损耗与浪费主要发生在产业链的两端——生产及产后处理阶段和消费端,约占总损耗浪费量的76%。在各类食物中,蔬菜的损耗浪费率最高,达到34.4%。以稻谷为例,各环节的标准化损耗率分别为:收割2.84%、收获后处理1.85%、贮藏1.21%、加工1.73%、流通0.79%和消费5.22%。值得一提的是,在浪费群体中,大学生的食物浪费现象尤为突出。
二、中国食物系统的转型策略
(一)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大食物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居民从传统的粮食观向更广阔的食物安全观转变,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提高全社会对“大食物观”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
在“大食物观”的理念指导下,应将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置于首要位置,特别是大豆和油料产能的提升,以及牛羊肉和奶业的扩大,同时提升渔业发展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拓展食物资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包括海洋、林地、草地等资源拓展;从传统资源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新型食物资源延伸,加强微生物等新型食物资源的研发与利用。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注重肉类、蔬菜、菌菇、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形成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更加营养健康的食物消费需求,从而推动食物系统的转型。
(二)强化营养导向,引导健康消费、减少浪费
政府部门要加强公众食物营养知识教育,积极开展营养健康大讲堂等普及宣传活动,倡导均衡膳食与合理搭配,提高国民的营养健康认知水平和健康素养。由教育部门牵头,设立营养健康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居民膳食营养需求、覆盖各类学校的课程。鼓励企业开发符合营养健康标准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减少浪费方面,重点监督中小学、幼儿园、各类单位食堂、高校餐厅及餐饮企业,减少他们的浪费行为,提高食物废弃物的处理水平。
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方面,应梳理《营养改善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现行的营养相关法规,系统谋划适应新时期国民营养健康导向的立法体系,启动国家营养相关立法工作。相关部门需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贯彻落实监控,指导各地区和部门严格实施《关于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计量收费的指导意见》。
(三)加强科技创新,为食物系统转型提供重要驱动力
在供应环节,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培育,将食物的营养品质提升作为未来育种的主要方向,强化生物产业的前沿研究,通过生物强化和传统育种等手段改善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在生产加工环节,推广先进技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突破加工技术瓶颈,创新加工工艺,研发配套设备,使加工食品兼顾“美味与营养”。在流通环节,运用物流信息技术确保食品的顺畅、高效流通,加快研发冷链物流技术,减少食物中营养素的破坏或流失。在消费环节,加强食品追溯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的创新应用,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在回收处理环节,运用分类与预处理、厌氧发酵、湿法氧化、堆肥处理等手段,减少食物浪费,提升资源再利用价值。
(四)多措并举,构建稳健、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覆盖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多种风险的保险保障。加强农业灾害预警与防控,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灾害防控能力,减少损失。完善食物系统应急供应链体系,在遇到突发事件后,构建基于本地生产和消费的食品短链体系,以减少食品供应链冗长的中间环节,缩短交易各方之间的距离。
在保障国内食品供应的同时,也应优化进口布局,拓展多元化渠道,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基金项目: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研究(sgyhx2023-49)。
作者简介:常佩佩(1986-),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